央行新公布的貨幣政策議事錄摘要顯示,去年12月的理監事會中,有多位理事對未來貨幣政策之考量因素與走向表達看法。依次表達意見包括:
一、央行除密切觀察Fed貨幣政策調整外,亦須關注國內通膨預期心理的影響及未來物價可能的走勢,下季宜妥善思考此問題,適時調整貨幣政策。
二、央行貨幣政策向來持穩健態度,除非國內通膨壓力過大,否則均採緩步調升利率的穩健政策。未來若通膨壓力過高,下次會議或可考慮提升政策利率。
三、就目前觀之,台灣通膨雖不若美國嚴重,但若長期觀察通膨,則過去二十年美國平均通膨逾2%,台灣則約0.95%。其他以2%做為通膨目標的國家,當其通膨超過1個百分點(即達3%)時就會密切關注;同理,台灣超過2%即應特別留意。對於通膨的問題,央行宜及早規劃並評估政策效果,必要時,應即時採取相關貨幣政策措施。不管是通膨或房價問題,過去二十年基本上我國以寬鬆為基調的貨幣政策宜做較大的轉變。
四、國內貨幣情勢長期寬鬆,與儲蓄過高、投資不足,致市場資金充沛有關。自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內超額儲蓄持續增加;雖然上年投資率走升,惟因疫情影響,消費減少反而使儲蓄增加更多,未來宜密切關注超額儲蓄是否繼續擴大,貨幣政策的走向宜慎重考慮此一重大因素。未來如果我國投資能維持穩健成長,基本面佳,則央行應可接受較高的通膨率。
五、央行貨幣政策的考量因素,除針對通貨膨脹及經濟成長外,房價亦是須多加關切的議題。在目前國內景氣擴張情況下,似可使貨幣政策緩步正常化,亦可紓緩房價上漲壓力。
六、儘管台灣整體物價漲幅遠較美國溫和,惟通膨預期心理相當重要,因此央行須充分向大眾說明,明年國內經濟復甦力道恐趨緩,且仍存諸多不確定性,惟供應鏈瓶頸可望緩步改善。此類溝通將有助消弭民眾的通膨預期心理,避免通膨預期實現。雖然央行貨幣政策無法解決供給面的問題,亦須讓民眾瞭解一旦中長期物價變動風險存在時,央行將採行之措施。未來央行將視國際間央行的政策變化,以及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發展,逐季檢討並因應。
七、近來餐飲等價格調漲,民眾感受較深,惟政府已採取平抑物價措施,將有助緩和民眾通膨預期,加以國內較無供需失衡問題,當前通膨率相較主要經濟體溫和,多數機構亦預期明年國內通膨率回降。再者,央行提供紓困之中小企業專案貸款將逐漸退場;不過,國內產業呈K型復甦,服務業迄今未完全復甦。另一方面,在國內資金充裕情況下,調高利率恐再引入資金,推升流動性。因此,未來宜視國內通膨展望、疫情受創產業復甦情形及主要經濟體升息動向,調整央行貨幣政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