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美國外科團隊完成一項歷史性的手術:將基因改造的豬心,移植到一名57歲男子身上。台灣心臟外科權威魏崢認為,如果患者存活得夠久,或許有朝一日,豬心有機會解決大愛器官捐贈來源短缺的問題。

《法新社》2022年1月10日發布一則新聞,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School)在7日完成一項歷史性手術,把基因改造豬的心臟移植到57歲患者班奈特(David Bennett)身上,創下醫學先例。

新聞內文提及,班奈特裝有人工心肺機,好幾個月都在臥床,可惜因為身體狀況太差,被外科醫師判定不適合接受人類心臟移植,已經沒有其他治療選擇。不過班奈特有強烈的意願想活下來,於是醫療團隊決定陪他放手一搏:移植豬心,並搭配實驗性新藥。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跨年夜批准這項緊急手術,讓不適合接受傳統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能有一線生機。雖然班奈特的預後狀況不夠穩定,但這是動物器官移植人類的重要里程碑。

●首例豬心移植人類 台灣心臟外科權威也關注

該報導出爐後,全球器官移植專家都在觀察班奈特的存活狀況,包括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魏崢所帶領的心臟外科團隊從1988年完成全台灣首例成功的心臟移植後,至今已幫助逾600名病人換心。

其實,魏崢在進行第1例人體的心臟移植手術之前,於1986年在三總進行動物實驗,在豬與豬之間做心臟移植手術。為什麼要做這項實驗?他說:「我們不只要訓練技術(心臟移植)和選擇用藥,也要讓受贈者能在移植後活下來。」

然而要替豬移植並不容易,因為豬的血型有10多種,魏崢必須設法讓另外一隻捐出心臟的豬,其血液能夠配對成功。

幸運的是,魏崢讓3個月大、23公斤的小豬在移植後成功活下來,並長到90多公斤康復「出院」;2年後,他便完成全台第一例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也因為那一次與豬心移植的邂逅,讓他特別關注班奈特接受豬心移植的存活狀況。

●動物心臟移植人類非首例 曾經失敗收場

魏崢受訪表示,豬的基因和人類的基因不一樣,要把豬心移植到人體內之前,必須先將豬隻進行基因改造,或可稱之為基因編輯。

以該案為例,豬隻就是由維吉尼亞州生物科技公司Revivicor進行基因編輯,研究人員先把與人體接受度有關的6種人類基因植入豬隻的基因組,再進行10次基因編輯。「其實這項技術,台灣應該也可能做得到,」魏崢說道。

然而,技術歸技術,能活多久才是關鍵,雖然豬心移植是拯救班奈特生命的最後希望,但目前尚不清楚班奈特長期生存的機會有多大。魏崢說:「如果班奈特能夠活得久,我就真的很佩服!」

魏崢解釋,這並非第一次動物心臟移植到人類身上,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醫生試圖將狒狒的心臟移植給一名女嬰,但21天後該名女嬰仍然死亡。

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
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

●遭斥奪取動物器官 道德和救人孰輕孰重?

此外,這還有道德問題存在,動物保護團體並不支持將動物器官移植給人類。魏崢說:「當時拿狒狒的心臟去移植就引起很大的爭議,動保團體質疑,人們怎麼可以飼養狒狒之後,然後拿狒狒的心臟去用呢?許多人同情狒狒的處境。」

當然,班奈特接受豬心移植後也遭善待動物組織(PETA)譴責,稱這項手術不道德又危險,動物有權過自己的生活,並非供人任意巧取豪奪器官的工具。

不過魏崢認為,豬心作為人類的器官移植來源,其發展應該會比狒狒心臟來得好,因為豬隻原本就被人類當作食物來源而飼養。況且,豬的心臟瓣膜現在也廣泛用於人類身上,豬皮也是燒傷手術中常見的生物敷料。

根據國內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2月9日為止,民國111年度完成心臟移植者有2人,但還有219人在苦苦等候心臟移植,尋覓一絲生機。

「我希望這項手術(豬心移植人類)能非常成功!」魏崢說,如果成功的話,會是可以考慮的器官來源之一,而且這項技術台灣也有機會做得到,只要法規鬆綁,有機會挽救遲遲等不到適合的心臟捐贈的病人。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雜誌 #魏崢 #豬心 #心臟移植 #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