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方面,手機、5G、車用及電動車、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電源管理晶片(PMIC)、Wi-Fi 6/6E等晶片成長可期;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投顧法人預估,2022年台灣IC封測業產值可到新台幣6950億元,年增10.6%。SEMI預估,2022年全球半導體測試設備市場規模可到80億美元,年增5%。本土投顧法人認為,封測股進可攻退可守。

5G毫米波將迎來高速的增長,市場規模有望從2019年的5300萬美元增長至2026年的27.36億美元,增長幅度達76%。Yole預測到2026年,AiP和毫米波前端模塊市場規模將達到27億美元。5G RF模組含有PAD、DRx FEM等,用於5G sub-6 GHz & 5G mmWave AiP。

而隨著手機頻段增加,智慧型手機需要接收更多頻段的射頻信號,5G智慧型手機所需的射頻開關、PA、LNA、濾波器、雙工器等數量都較顯著上升,5G Phone帶動封裝數量增加。以蘋果iPhone,12 Pro是蘋果第一支5G手機,其使用的RF前端及聯網模組零組件數量上升,同時伴隨著封裝數量上升,整體從原先iPhone 11 Pro的32個封裝數量上升至56個封裝數量,多來的5G FEM & TRx共7顆封裝外,Switch/tuner/filter數量由原先16顆上升至26顆。

隨著5G朝向更高頻的毫米波訊號發展,因為須降低訊號由天線傳送到RF前端與交換器的高頻訊號損失,所以透過系統級封裝(SiP)整合元件的AiP(Antenna in Package),以維持高頻訊號的完整性,促使AiP封裝量逐步增加。

而汽車產業趨勢,過去100多年,都是由OEM主導市場發展,但此局面正在轉變中。隨著電動車及自駕技術發展,OEM及Tier 1汽車零組件供應商投入,蔚來汽車、小鵬汽車以及Lucid Motors等新進電動車OEM廠商加入競局,並帶動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產業廠商搶進。

目前可見全球主要汽車OEM廠商宣布的未來5年電動車投資金額,合計超過2500億美元規模,主要車廠將面臨必須發展全面電動化的浪潮壓力,未來幾年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時程將相當緊迫。汽車的設計朝向電子化與電動化的方向設計,未來汽車會近似一台會跑的電子裝置,半導體數量需求更是明顯擴大,車用元件需求激增。

Intel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慕尼黑IAA車展主題演講:預測到2030年,半導體將佔高階汽車製造總成本清單(BOM)20%以上,與2019年占比4%相比,增加5倍。並預測到2030年,汽車半導體的總潛在市場(TAM:The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將翻一倍,達到1150億美元,占整個矽市場TAM的11%以上。

汽車使用半導體增多,是推升車用晶片成長的一大動力。不僅傳統燃油車的半導體含量持續增加,電動車的半導體含量是燃油車的3至5倍,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平均每輛車使用半導體的需求將強勁增長。車用半導體有可能成為半導體第三大應用。

台灣封測廠提高資本支出,而封測產業2021年獲利佳,配發現金股利可期,股息配發率平均估近60%,2022年價格維持高檔,加上新產能在陸續到位,仍可支撐多數廠商年業績走在成長軌道。本土投顧法人認為,封測股進可攻退可守,由於2022年各國央行會緩步升息,績優高殖利率股為資金避風港。封測廠現金殖利率都至少5%以上,且本益比低,業績穩健,股價下檔有限。

#全球 #半導體 #電動車 #封裝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