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肯特里奇的素描投影系列《城市之深》。(TIDF提供)
威廉肯特里奇的素描投影系列《城市之深》。(TIDF提供)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日公布本屆焦點影人,為觀眾引介南非重要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其作品橫跨繪畫、電影、雕塑及劇場,獲獎無數,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根植於南非歷史記憶,以充滿想像力的手法呈現種族衝突、殖民與階級問題,持續探索各類藝術媒介及形式,更開展出關乎紀錄與影像的深刻思辨。

TIDF首度彙整肯特里奇19部電影作品,並進行深度專訪,完整回顧他30年來的創作生涯。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肯特里奇或許並非典型紀錄片作者,然其對歷史記憶的轉化,及對媒介如何記錄時間並描繪現實,在在回應電影本質。相對於獨尊真實,他擁抱曖昧與不確定性,在抽象的語彙間鼓勵觀眾自由解讀,而他從外圍觀看中心的邊隙思考方法,總能自現實延伸出更深層的解讀與隱喻。」

礦產豐富的南非曾歷經荷、英殖民統治,種族分治燃起常年衝突。肯特里奇在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彼時種族隔離制度已正式入法,父母均為人權律師的他,自小便見證地景與人性如何被制度化的暴力所蹂躪。這些童年生活經驗,無形地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但肯特里奇並非選擇直接再現或指涉特定事件,而是以令人驚艷的創意轉化現實。他曾說:「我從未試圖描繪種族隔離,但這政策蹂躪後餘下的殘忍社會,確實催生並餵養了我的畫作和電影。」

他著名的炭筆動畫〈素描投影〉系列,圍繞兩位立於價值天秤兩端的角色:資本家蘇荷及藝術家菲利克斯,展開一段彷彿寓言般的延續故事。奔馳的炭筆線條,將資本家的咖啡濾壓壺化為直通暗黑地底的鑽地機具,死於警察暴力的抗爭者屍首則瞬間化作滋養城市的養分,隱然流露對於現實的批判。

有別於先有劇本分鏡的傳統方法,這11部動畫皆始於1張隨興炭筆素描。肯特里奇隨靈感所至,在同張白紙上修改塗抹,按下快門記下每次變化,以曠日費時的逐格累積,完成動畫作品。又因炭筆筆跡難以全然消抹的特性,在不斷描繪、抹除與重構的循環中,創作痕跡層層積累,記錄了靈感的開展與時間的軌跡,亦彰顯出電影之始,動態影像和時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肯特里奇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世界中,影像並不只是劇場或裝置的背景配角,而被視為理解世界的重要中介,亦是其靈感來源。他在《影子隊列》中將眾生百相化作行進中的影子,似與皮影藝術致敬,也試圖反思柏拉圖的「洞穴論」,展現對光影之於現實的認識。《月球之旅》更明顯表露他對電影的參照,結合動畫與實拍造出宇宙天際,和喬治梅里葉的魔幻經典《月球之旅》隔空對話。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盛大舉行,蒐羅國內外近180部精采紀錄片,期待以多元豐富的內容,拓寬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

#肯特 #里奇 #電影 #現實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