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正陷入難以預料最後結果的僵局,但是美媒卻認為有愈來愈多的制定政策的高層官員正在形成一項共識:有一個國家將在這場動盪中脫穎而出成為勝者,那就是中國。而這個結果是因為中國早已打下戰略基礎,得以保護自己免受可能面臨最糟糕的經濟和外交後果,而且將在戰爭結束後的地緣政治變化中獲益。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指出,中國領導人一直避免批評普丁,但也已試圖拉開與這場屠殺的距離。雖然中共譴責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但它也暗示,為了保護中國在西方的經濟利益,中國也許會遵守這些制裁。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向歐洲領導人模糊地表示,願意為談判和解提供幫助,
中共領導層的計算是:最終,中國必須努力超越它眼裡的兩個疲憊大國之間的鬥爭,讓日益動盪的世界將中國視為一個穩定的支柱。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鄭永年教授在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裡寫道,這意味著只要中國不犯顛覆性戰略錯誤,其現代化進程不僅不會被中斷,反而更有能力和意志在新國際秩序構建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國戰略的核心建立在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上,即美國已被其魯莽干預外國事務的做法所削弱,在北京看來,這包括將普丁推入烏克蘭衝突。這個在最近幾天的公開聲明和半官方分析中反覆出現的信念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把美國的力量和注意力拖向歐洲,這讓拜登總統很有可能像他最近的幾位前任一樣,雖然會試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國和更廣泛的亞太地區,但不會成功。
華盛頓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說,「從長遠來看,俄羅斯將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除了中國,俄羅斯將找不到其他可以求助的國家。」
不過,報導認為,中國未來的道路並不明確。與俄羅斯走得太近,可能存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加深對中國敵意的風險。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朱鋒說,「我們也感到非常、非常焦慮,因為俄烏戰爭將迫使歐洲向美國傾斜,然後中國將被拖入更深的困境」。美國在太平洋的盟友,包括日本和澳洲,「也將採取更強硬的軍事姿態。所以,一切似乎對中國都不友好。」
在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的視訊峰會上,習近平對歐洲「重燃戰火」表示痛惜。然而,他的外交官們卻仍在為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煽風點火,指責美國在烏克蘭研發生物武器。「這對中國的國際聲譽不利」,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中俄關係專家波波.羅說,「不僅是中國在西方的聲譽,我認為這也影響中國在非西方國家的聲譽,因為這本質上是把自己與一個帝國綁在一起。」
中國還可能面臨經濟影響,這些影響來自戰爭以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無論如何,中國的經濟規模足夠大,能夠承受對其他國家的經濟造成重創的打擊。中國企業甚至可能已為最終從俄羅斯對貿易的迫切需求中獲利做好了準備,就像2014年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面臨制裁時發生的那樣。
無論俄烏戰爭發生什麼,中國都將深化與俄羅斯的關係視為培養一種抗衡美國的方式。習近平和普丁上個月在北京冬季奧運會上慶祝的夥伴關係太過重要,以至於中國不會將其犧牲,儘管一些官員對這場戰爭存在憂慮。分析人士說,隨著俄羅斯為反抗西方制裁向北京尋求支持,俄國將中國作為自己外交和經濟生命線以及地緣政治重要戰略支撐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