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起台灣內部對於自保兵力不足的懷疑,社會上延長役男兵役年限與加速國防軍事改革的呼聲雀起。台灣民意基金會進行的民調顯示,有76%受調查者支持義務役延長至1年,顯見在俄烏戰爭氣氛影響下,台灣民眾對此有相當的共識。在俄烏戰爭推動台灣的兵役政策重新思考的同時,眼下正在進行戰爭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兵役政策反應在真實戰場上結果,也非常值得做為改革兵役政策的參考,這些訊息對台灣未來的國防發展有重要意義。
台灣的民調是以「延長至1年」為問卷選項,與這次俄烏戰爭中的俄羅斯兵役年限相同。俄羅斯目前的士兵召募採義務役與志願役雙軌制,義務役是法律規定強制徵召,役期一開始為2年,2008年後改為1年,實際上是到部隊體驗軍旅生活,軍方也藉此從中挑選較優秀並適合轉服志願役的兵員。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兩種兵役薪資都偏低,以這回盧布大幅貶值前的匯率換算,義務役士兵生活津貼大約每月4千台幣,志願役最初級的士官在受完訓後月薪約為義務役的3至4倍,約合台幣14000元。
俄軍志願役服役年限是採合約形式,由於薪資偏低,曾有社會學者調查後發現,大部份由義務役轉服志願役的士兵都是受政府的軍人福利政策吸引,其中最誘人的是可以在服役一定年限後獲得分配住房,大約有9成受訪的志願役都是看上這條政策才轉服志願役,投入較長期的軍旅生活。
按俄羅斯法律規定,義務役的使用有較大的限制,他們在遭到外敵入侵時可以拿起武器保衛國家,但不能派遣到國外作戰。後來法律略作修改,服役滿4個月的士兵可以到國外參加維和任務,不過任務期間不可對敵作戰,只能執行非戰鬥性任務。這些規定也是因為當初要推動徵兵制受到民間不小的阻力,被迫做出的妥協,但也因此影響到部隊的戰力。
2007年商人出身的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謝爾久科夫(Anatoly Serdyukov)以商人的務實觀念進行國防軍事改革,除了將前蘇聯遺留下來保守僵化又臃腫的軍隊進行縮編之外,同時也把俄軍的志願役兵比例逐年提升到70%。其目的是在所有男性青年接受短期軍事訓練之外,還得培養一支專業較強的職業軍人,以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各種複雜的技術與武器應用、戰術戰法等專業軍事技能,這也符合全球軍隊專業化的趨勢。
不過謝爾久科夫去職後,擴充職業軍人政策執行不力,職業軍人比例又從7成逐漸倒退至4成左右。以目前俄羅斯陸軍編制號稱35萬人,30萬的士兵當中有18萬是只服役一年的義務役。俄烏戰爭初期俄軍只動員約15萬人,就有分析人士稱,開戰初期沒有動員壓倒性的部隊數量,可能是因為專業的軍人不足所致。而且其中還連哄帶騙地動員一些義務役參戰,才會有些士兵到了戰場還以為是來演習而非作戰,等到了前線才被強迫簽下志願役合約,如此難免有厭戰畏戰情緒,專業技術也不足,以致戰績不佳讓外界跌破眼鏡。據說有剛轉服志願役的士兵聽見槍響調頭就跑,操作重裝備也不夠熟練,敵方一發動攻擊就扔下裝備逃命。因此俄軍初期作戰狀況百出,裝備損失極大。
據烏克蘭國防部3月22日發表的戰報顯示,開戰以來俄羅斯陸軍損失人員已達1萬5300人、坦克509輛、火砲252座、裝甲運兵車1556輛、卡車1000輛、油料運輸車70輛,這還不包括其他需要職業軍人以更專業技術操作的武器裝備,損失相當慘重,也導致幾個路線的部隊進展不利。烏軍還表示,這些被毀的大型裝備只有1/3是被烏軍擊毀,另有2/3是俄軍拋棄而繳獲。由此可見,如果役期較短,就必須有足夠的專業軍人,要有足夠的職業軍人就要有充足的訓練與國防經費。否則役期太短,即使上了戰場作用也很有限,徒然增加已方傷亡而已。
至於烏克蘭則是採徵兵制與職業軍人混合制,從2016年改革後開始徵兵,主要是為應對頓巴斯戰爭。其義務役陸軍空軍服役1年,海軍1.5年。6年下來已徵過6輪,目前現役有25萬人,備役約4倍於此,約在1百萬人(16至49歲)左右。這些備役軍人很多都在頓巴斯戰爭中打過仗,比起俄羅斯部隊有更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很多退役軍人在俄羅斯入侵後加入動員,有十幾萬人從國外返國參戰,也是烏克蘭至今能頑強抵抗俄軍的重要生力軍。
兵役政策原就是國防政策的極重要成分,這次俄烏戰爭給台灣一個重要的反思過去錯誤兵役政策的機會,希望這次全民能認清台灣自身防衛的需要與國際形勢,仔細思考籌劃未來的兵役政策,不要一再為討好年輕選民而弱化了國家的防衛政策,現在急起直追雖然辛苦,但畢竟還有機會,也希望各界能集思廣益,共同為將來的國防政策打下長遠的根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