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今天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但綠色和平認為目前政府的淨零路徑「兩缺一低」,缺預算、缺目標、低估成本,所提出的9千億預算堪虞,此預算明顯低估淨零轉型成本同時,作為預算來源的國營企業及新增計劃都甚無保障。
國發會公布的淨零路徑指出,若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到2030年將新增近9千億的預算,其中包括國營事業的4400億及新增3200億元作為主要預算來源。但綠色和平認為,台灣多年來,國營事業的財務狀況都極為吃緊,光是台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而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逼近其資本額一半。而新增計劃中還包括《氣候變遷因應法》內的碳定價,目前尚未提出任何法案供社會討論,距離正式開徵仍遙遙無期。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認為,台灣目前淨零規劃可謂「糧草未足就想打仗」。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
綠色和平指出,在這極不穩定的預算中,也嚴重低估了淨零所需的成本,反映行政院缺乏決心面對淨零轉型。首先是與民生相關的淨零生活預算僅分配到210億,若借鏡2020年韓國所提出的綠色新政,光是包含推動公共設施全面零耗能建築的民生相關轉型,如建築物導入再生能源設備與隔熱材料、進行建築物翻修、綠色智慧學校、校園設置太陽能板等,該法案5年內就須投資6.2兆韓元(約1500億新臺幣),台灣的淨零生活,還沒起步就已遠遠落後。
綠色和平指出,碳捕捉技術僅分配到415億,但以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公布的數據估算,目前碳補捉的成本難以看到下降趨勢,若要讓民間投資碳補捉技術,其相關碳定價需達每噸60至70美元才能勉強打平能源均化成本,僅僅415億的預算,恐只能用來抵減臺灣年排放量的10%左右,且一年就用罄。
綠色和平說,台灣淨零路徑卻對2030年減碳目標隻字未提。由公布的圖說看來,2030年對應的減碳目標僅10%至20%,遠遠低於IPCC建議的45%;綠色和平呼籲淨零路徑必須要提升2030年的台灣減碳目標至45%,並從2023年開始徵收每噸300元的碳定價,每年以10%遞增,讓淨零路徑有足夠的預算與社會誘因去實踐轉型。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