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九日,萬里晴空,彷彿不曾飄過雨一般。我為了看張國榮的星牌和紀念展來到位於尖沙咀的「星光大道」,星光大道的地面上鑲嵌著眾多印有香港明星手印和簽名的星牌。與其他明星不同的是,唯有張國榮的星牌上沒有手印,因為這條星光大道是在他走後才建成的。
位於星光大道的報亭式商店販售著與張國榮有關的紀念品,其中最有趣的是一套可以自由更換各種衣服的紙人偶。張國榮從一九九九年到二○○○年間,在中國、馬來西亞、日本、美國和香港舉辦了長達八個月的「熱.情演唱會Passion Tour」,而這套紙人偶的設計正是源自於這場演唱會。「熱.情演唱會」的服裝設計師尚—保羅.高緹耶(Jean-Paul Gaultier)是《阿飛正傳》和《春光乍洩》的頭號粉絲,他為張國榮設計的舞臺服裝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據悉,這位設計師只為瑪丹娜和張國榮量身設計並製作過舞臺服裝。然而,當看到塗抹紅唇、腳踩高跟鞋的張國榮穿著高緹耶設計的裙子登場時,口無遮攔的媒體開始大做文章,信口開河地說:「張國榮終於出櫃了。」
我站在星光大道,垂頭看著他的星牌,周圍一片吵雜。早有耳聞劉德華在中國很有人氣,果然觀光客們都聚集在劉德華的星牌周圍;與之相比,張國榮的星牌則十分冷清。我轉過頭,背對著尖沙咀的美麗海景,望向紀念張國榮的展覽。
(本文摘自《永遠的哥哥張國榮》/尖端出版)
【內容簡介】
★全彩精裝典藏版!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近滿分好評!
★收錄逾200張珍貴照片及王家衛、吳宇森、狄龍、譚家明等人之採訪內容。
★知名電影記者朱晟徹,以電影與張國榮曾合作之人員一同緬懷傳奇巨星張國榮。
最絢爛的煙火,最堅強的泡沫──
永遠的哥哥,張國榮。
▍多希望幕永不落下──探尋張國榮的始與終,撫摸他留下的每一處痕跡。
「張國榮走後,香港電影圈從正方形變成了三角形。」──吳宇森導演
2003年4月1日,香港電影失去了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離世,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為香港流行音樂界和影壇的傳奇巨星及標誌性人物,亦為華人流行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身兼歌手、作曲家、作詞家、演員與導演等身分的張國榮,為演藝圈多棲發展且最具代表性的藝人之一,他於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為華人世界帶來深遠且強大的影響,於2010年獲選為CNN「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與「史上最偉大的25位亞洲演員」。
熱愛且孰悉香港電影的韓國知名電影記者朱晟徹,將從業逾20年間數十次訪港追尋張國榮足跡的珍貴資訊、曾與張國榮合作且關係密切的相關人員訪談,與張國榮的音樂、電影作品交織並串起張國榮的一生。作者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如何道再見」,完成此部對哥哥張國榮的致敬之作。本書透過12個關鍵字帶領讀者重返80年代,追憶張國榮的生活、愛情、電影、歌曲,以及種種幕後鮮少人知的細節。
▍追憶「永遠的哥哥,張國榮」,他們說──
吳宇森導演:
「在《英雄本色2》裡可以看見子傑的葬禮和畫的遺照。雖然不是照片,但當時的張國榮看到自己的遺照是什麼心情呢?這麼多年過去了,每次想起那時候,我都覺得很對不起他。」
李仁港導演:
「我原本是一個偏好快剪輯的人,但張國榮是那種靜靜地看著,也會覺得很美好的人。所以我沒分鏡,就讓鏡頭一直跟隨著他。」
譚家明導演:
「剪輯《阿飛正傳》時,我徹底被張國榮的演技震懾住了。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王家衛會被他迷住。」
狄龍:
「過去從來沒有人誇獎過我的演技,但大家在看過《英雄本色》之後,都對我的演技給予了好評。這都要歸功於國榮。」
成龍:
「哀而不悲,張國榮在我面前一直都是個笑容滿面的弟弟。」
【作者簡介】
朱晟徹
2000年加入電影月刊雜誌《KINO》,自2007年開始於韓國電影周刊《Cine21》工作,2013年擔任該雜誌之採訪組組長,期間專訪過成龍、劉德華、梁朝偉、李連杰、楊紫瓊、甄子丹、杜琪峯、劉偉強、許鞍華、關錦鵬和彭浩翔等知名香港電影人。著有香港旅遊書《假如第二次去香港》、收錄2009年釜山影展杜琪峯Master Class和專訪的《杜琪峯》,以及收錄韓國電影匠人專訪的《8名韓國電影匠人》。
「我總覺得自己更喜歡周潤發、劉德華和周星馳,但在所有喜歡的電影中都有張國榮的身影。我總是把他排在後面,但越想忘記就越是記得清楚。我沒有見過他,因為在我擔任電影記者之後,他的電影便再也沒有在韓國上映了,因此我遇到香港電影人時總會問起張國榮。我想留住他的一點一滴,《永遠的哥哥張國榮》是我對他遲來的告白。」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