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不會尋求連任,香港政圈盛傳香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參選,政務官(AO)出身的林鄭月娥,任內起用不少AO出任局長,香港政界人士及學者預估,無論接任特首的人是誰,公務員系統勢必迎來一場大改革,其中主導香港半世紀的「AO治港」舊秩序,將走入歷史。

香港一直奉行「文官治港」,以政務官(administrative officer AO)為核心。據香港01分析,六七暴動後(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英國殖民地政府開放行政架構,被視為管治團隊精英的AO,華人成員逐漸增多。這批政務官一般來說並非某一特定範疇的「專才」,而是更看重其形象、中英語俱佳,屬於「通才」,透過調任不同部門累積公共政策經驗,成為管治骨幹。

而這批六、七十年代加入港府華人政務官,在中英談判後至1997年香港回歸的過渡期大放異彩,成為各政府部門的首長,代表人物當數回歸前升任香港布政司、財政司的陳方安生和曾蔭權。

「AO治港」的格局在香港1997年回歸前後已根深蒂固,正面來看,他們的特徵是廉潔、高效,但相對地較少涉足政治,行事多講既有程序,也因此引發1998年新機場大混亂後,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拒絕負政治責任的爭議。

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察覺到問題,於2002年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局長及司長皆為政治委任官員(2008年擴展至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原意是希望問責團隊可物色一些與香港特首理念相近的政治人才,並就港府施政問題負政治責任。不過實際執行下來,由於當地政治人才供應有限,即使有頂尖人才亦未必願意加入港府,不少高官都是由頂層公務員直接晉升,因此「AO治港」的格局多年始終沒有大變。

2012年無政府高官背景的梁振英當上香港特首,當時政界其中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政務官對於梁振英政府的施政出現「陽奉陰違」現象,某程度梁須依靠AO出身的林鄭月娥駕馭政務官。

2019年「反送中運動」時期,進一步將「AO治港」與「新秩序」之間的衝突推向極點。當時不少公務員團體打破「政治中立」,加入批評港府與警方執法,甚至舉行集會反對港府。其中在「元朗7.21襲擊事件」轟動全港後,逾百名政務官匿名聯署,要求林鄭月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修例風波以來在社會所引起的大小事件,震動港府內部。須知道整個政務官編制(根據公務員事務局資料)只有區區七百多人,一百多人「作反」已是一個很高的比例。而作為管治骨幹,公務員是港府不能失去的一個板塊,遑論被視為港府「明日之星」的政務官。

最終《香港國安法》的制訂扭轉香港政治格局。其中對於公務人員,明確要求他們就任時須宣誓或簽署聲明擁護《香港基本法》、效忠港府,首次將公務人員的政治效忠,清楚列入法定要求。

有香港資深政界人士分析,隨著林鄭月娥這位出身政務官系統的特首未能連任,象徵AO在港府架構內的角色進一步削弱。林鄭月娥曾經說過,估計在新政治局面下,日後「AO黨」在港府內部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減低,或必須展現政治忠誠及執行「硬任務」,才可在未來港府管治中佔有重要席位。其中一個在新格局下可能受到影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數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目前香港特首熱門人選,全部都非政務官出身,無論最終誰人當選特首,可以肯定的是「AO治港」神話將會幻滅。他指,「武進文退」是過去幾年明顯的現象,若香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當選固然會再進一步,但即使最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跑出,「AO黨」的地位無可避免會繼續矮化:「以前北京尚且可能想借林鄭月娥管治經驗,帶領公務員團隊,但過去幾年還是搞得一團糟。」

他估計,香港新任特首無論由誰人擔任,大規模的公務員體系改革已難以避免。

#AO #政務官 #港府 #治港 #林鄭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