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更新)
烏克蘭談判代表、烏克蘭總統府顧問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在推特上表示,烏克蘭請求歐洲國家提供武器後,雖獲得各方聲援,但歐盟國家給的卻不是烏克蘭要求的武器,且運送速度太慢,強調這樣下去「民主將無法獲勝」,重申烏克蘭「現在就需要武器」。
(21:20更新)
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州(Luhansk)州長蓋戴(Serhiy Gaidai)表示,距離州府90公里處城市利西昌斯克(Lysychansk)一處煉油廠遭俄軍砲擊,火勢延燒將近1,500坪範圍,目前殘留的燃料還繼續燃燒。
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導,盧甘斯克州(Luhansk)州長表示:「俄軍早上轟炸區域內一座煉油廠,火勢蔓延大約1,500坪廠區,已經沒有剩餘燃料了…」其他官員也在Telegram發布影像,只見整個工廠遭火舌吞噬,大量濃煙不斷往上竄,所幸沒有傳出任何傷亡消息。
報導指出,該工廠不是頭一次遭俄軍襲擊,種族主義者正試圖瞄準這些地方,來打擊烏克蘭國家緊急部門。
推特上還有網友PO出一段影片爆炸前的畫面,他暗酸「幾分鐘前俄士兵還在這裡處理屍體,不知道他們是否建在…」
(19:20更新)
「路透社」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財政部長馬欽柯(Serhiy Marchenko)和央行總裁謝夫成柯(Kyrylo Shevchenko)等官員,將於下週訪問美國華府;屆時正值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展開春季會議。
報導指出,這是烏克蘭政府高階官員在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後,首度有機會與眾多西方經濟官員直接會面,將讓他們有機會討論戰爭導致的實際破壞與經濟後果,以及烏克蘭銀行與金融系統的運作狀況等。
(18:10更新)
根據「自由歐洲電台」報導,俄羅斯外交部16日發布聲明,已經對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等幾位內閣官員祭出制裁,禁止他們入境俄羅斯。
制裁對象除了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該聲明還包括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等13位官員,俄更警告,未來不排除「擴大懲罰範圍」。
(15:20更新)
俄羅斯12日向美國等軍援烏克蘭的北約國家正式提出外交照會,警告若繼續向烏提供武器等級,無疑是對戰事火上加油,後果恐怕不可預測。相比美、英積極運送武器援助烏克蘭抗俄,為了避免攪和戰爭成為目標,德國的幫助多半不包括坦克等重型武器,有專家評論,此次也讓德國在國際情勢中難得如此孤僻與冷漠。
根據德國電視台NTV報導,德國自民黨(FDP)司法部長布施曼(Marco Buschmann)引述國際法,試圖就軍援烏克蘭的行動合法化。他表示:「面對俄軍侵略行動,烏克蘭有理由行使自衛權並且合法反擊,若我方提供武器支援也將不歸化成參戰方。」布施曼進一步補充,這不僅是個人觀點,也是德國政府所認同的想法。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