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極端氣候頻傳,為了減少農民衝擊,農委會今天表示,過去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額度為平均生產成本的1至2計算,但考量近期物價及參酌各產業生產成本,農委會調整192項救助額度,平均調整幅度逾2成,甚至有原本每公頃救助11萬5000元的品項增為42萬元,農委會估計每年多花費1億餘元,遭質疑是為了年底的選舉大撒幣。
對此,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農委會調整天然現金災害救助,主要考量為對產業有無幫助,「不是選舉到就撒幣」,天然救助僅占生產成本1成至2成,且要遇到天然災害,且受災害影響逾2成才能領,「嚴正駁斥大撒幣」。
至於是否會造成農民投保農業保險意願下降?陳駿季強調,內部曾對此評估,認為此次調整的幅度不會降低保險意願,若要提高保險覆蓋率會強化宣導、理賠制度、保費檢討等機制。
此外,陳駿季說,因應5月汛期將至,除了調整救助金額外,25日也公告包括西瓜、香瓜等40農漁品項納入天氣參數,且中央可以主動公告救助,且只要達到天氣參數指標,就可以使用簡化措施,如果種植客觀證文件更免現勘、直接造冊,過去要45至60天才能領到救助金,若使用該措施最慢只要1個月就能領取。
陳駿季指出,農委會也開發「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利用該APP拍照即可定位該地籍資訊,資料也會同步上傳至農糧署天然災害救助系統、加速勘災。
陳駿季提及,因應極端氣候,農委會也增加滾動式倉儲的貯存量及時間,從原先5月至10月執行、4000噸,增加為4月至11月、數量也增加為5280噸,在大規模天然災害時可以有效穩定蔬菜價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