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19日在北京舉辦「東西問智庫·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專題研討會」。歐洲知名漢學家、瑞士比較法研究所中國法律專家、德國弗萊堡大學漢學終身教授勝雅律(Harro von Senger)應邀書面發言,闡釋中西方人權觀共識與交流等議題。他建議,為增進中西方人權觀的溝通交流,每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閉幕後,中國用英語、法語、德語等語種發布一份全面的會議報告,尤其要列出決議名稱和西方國家的投票情況,讓大家看看西方國家對很多決議的態度,其實和中國一致。

勝雅律說,中國40多年來在人權領域的進步值得肯定。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人權被貼上「資產階級陰謀」的標籤並被拒絕承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只有北京大學和吉林大學保留了法律系,而北大法律系的規模全校排名倒數第二。

1978年後中國恢復了律師制度,1996年「無罪推定原則」被引入中國刑事訴訟法,2004年《中國憲法》第33條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一款,現在法學院在中國遍地開花,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

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哲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德國著名戲劇家、馬克思主義者布萊希特也有句名言「先吃飽再講道德」。中國信仰馬克思主義,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經濟人權不意外。2001年3月,中國批准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很好說明中國人權觀的側重點。

勝雅律稱,發展權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非常重要,僅圍繞某些個人人權的人權觀相當狹窄。例如,2021年3月瑞士發布《中國戰略》文件,表示幾十年來中國「億萬人民脫貧」,為「全球減貧作出重大貢獻」,但文件僅僅把這些成就視為經濟成就,避而不談這些成就也是人權成就,即經濟人權成就。

瑞士《中國戰略》文件又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面向全球的發展模式」,旨在加快中國西部貧困省份的發展,在第三國興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亞洲與歐洲、非洲的互聯互通。既然「一帶一路」倡議著眼於推動中國和其他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那麼應該被視為旨在推動經濟人權和發展權的「全球人權項目」。

在瑞士,很多黨派和政治家都強調解決難民問題的必要性,由於多數前往歐洲的難民是「經濟移民」,在非洲和其他國家推動實現經濟人權是有道理的。如果瑞士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以應對「經濟移民」問題,那麼這種參與符合《瑞士聯邦憲法》,因為《憲法》規定「聯邦應致力減輕世界的苦難和貧困,促進尊重人權」。請注意:瑞士聯邦憲法先提到「聯邦應致力減輕世界的苦難和貧困」,然後才提到「促進尊重人權」。可見前者即實現經濟人權是首要關切。

中西方人權觀的溝通交流,基於中西方在很多人權議題上的共識,且共識遠大於分歧。例如,2006年至2009年,瑞士和中國同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在此期間,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286項決議,其中209項決議未經表決獲一致通過,可見瑞士和中國對很多人權議題的看法類似。

勝雅律指出,瑞中在人權議題上的共識是長期的。2018年,同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兩國都同意有關「恐怖主義與人權」「通過體育和奧林匹克理想促進人權」「人權與環境」「在所有國家實現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等決議,另有一項關於食物權的決議幾乎獲一致通過,只有美國投了反對票。這意味著在以上方面,當時瑞士和中國站在一起。

今年2月28日至4月1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9屆會議在日內瓦舉行。會上相當多的決議也是未經表決獲一致通過。

勝雅律表示,但無論是瑞士媒體還是瑞士官員,討論人權時隻字不提瑞中在很多議題上看法類似,其他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內部,西方國家經常投票支持有關經濟人權和發展權的決議,可謂是「公開的祕密」,他們卻不告訴自己的國民,致使西方普通民眾根本不知道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具體動向。

當然,一些有爭議的決議可能會讓包括瑞士在內的西方國家「出洋相」,如2017年6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促進享有和平權」決議,中國等開發中國家投票支持,美國等西方國家投票反對,瑞士棄權。如果美國和瑞士民眾得知自己的國家不支持「和平權」,肯定會非常驚訝,很可能會把注意力從中國轉到本國,從「小人求諸人」變為「君子求諸己」。

#人權 #中國 #決議 #瑞士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