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稱,這一預測數據並未得到官方層面的證實。此外,在國家醫保部門等機構工作之下,大陸核酸檢測價格已經進行了數輪下調,目前單人單管檢測的價格已經由疫情初期的200元左右降至20元左右,多人混檢價格則降至4-5元/人,甚至更低。

但不管核酸檢測價格如何下調,相關成本終究還需有人承擔。「擴圍加密」且基本對參與民眾免費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到底是誰在埋單?

上述研究團隊稱,一個被遺忘、但至關重要的測算前提,是常態化核酸費用約80%由醫保負擔,各級財政僅需支付約20%。而大陸醫保仍有3.6兆元「餘糧」,足夠全民2天一測3年半。

第一財經報導,不過,目前除了廣東等少數省分和城市之外,目前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的城市,多是由地方財政來負擔相關支出,醫保基金只負擔符合相關規定的那一部分。

此外,醫保基金是人民群眾的「看病錢」「救命錢」,地方上如需大規模使用,勢必要經過監管部門的授權和許可,且要考慮基金的可持續性問題。

報導稱,也有城市在大規模核酸檢測時,一度使用了醫保基金來支付,但後來主動停止了這種做法。

核酸檢測費用如何支付?多地方式不一。

華創證券上述研究報告稱,從深圳、青島、宿遷等地的規定看,70%~95%由醫保報銷,財政負擔僅約2成。

廣東省允許,大規模人群核酸檢測的省內參保人費用,納入醫保基金,按一級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支付,其餘由各級財政承擔。

第一財經報導,從多地醫保局了解到,像廣東這樣將醫保基金用於大規模核酸檢測的地區是少數,大陸大部分地區仍然是由地方財政來負擔「大頭」,依據是《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這分《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應檢盡檢」所需費用由各地政府承擔,「願檢盡檢」所需費用由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承擔。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之後,對於民眾來說,「應檢盡檢」「願檢盡檢」均是免費。

第一財經查閱地方常態化核酸檢測文件時發現,大部分城市並沒有明確核酸檢測的成本如何支付。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表示,醫保基金承擔了疫苗的費用,但從全大陸來看,並沒有承擔核酸檢測的費用,常態化核酸檢測的費用主要是由地方財政支付,醫保在核酸檢測方面的規定是報銷確診病人,疑似病人的檢測費用,住院病人進醫院時只報一次檢測費用,僅此而已。這些核酸檢測的費用對醫保基金的影響有限。

第一財經報導,一位醫保業內人士表示,確實有地方政府和醫保部門商量,用醫保結餘來支付全員核酸檢測的費用,按照醫保規定,發熱門診的核酸檢測費用按次報銷,住院只報一次。「全員核酸等於將核酸檢測當診療項目次次支付,這不符合當前醫保的相關規定,也侵害了參保人的權益」。

從地方醫保基金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醫保基金在承擔大規模核酸檢測費用方面也顯得「力不從心」。

#核酸檢測 #醫保 #費用 #常態化 #醫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