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這本書的時間點,正是全球 COVID-19 大流行期間。病毒一再變異,對醫療系統造成很大的負擔,世界各地的經濟都受到衝擊,而人受感染後的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的影響仍屬未知。這裡所談的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和慢性病體質,對於一個人受到 SARS-CoV-2 病毒感染的後果,可以說有決定性的影響。

一般健康的人受到病毒感染,可能是無症狀或輕症。症狀主要如咳嗽、頭痛、疲憊、發燒,和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差不多,雖然很不舒服,但自然會恢復健康。當然,現在有專家觀察到對腦部和身體各部位可能會有長期影響。對我而言,這離不開血管的發炎反應,而可能和單核球所引發的自體免疫有關。還是一樣地,更需要透過體質調整去因應。

沒那麼健康的人受到感染,可能會發展成所謂的中度症狀,像是肺炎、嚴重咳嗽、發高燒、呼吸困難、失去嗅味覺而需要住院治療;有些人能恢復健康,有些人則會留下長期的後遺症。

至於慢性病、老化的族群,則可能會惡化成需要進加護病房甚至插管治療的重症,像是缺氧、呼吸衰竭、肺纖維化、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有些人能恢復、但免不了後遺症,有些則撐不過去而死亡。

從數據來看,一個人如果有過重、憂鬱、焦慮、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也就是從胰島素阻抗延伸出來的各種症狀和疾病,有 15% 的機率會發展成需要住院的重症,甚至死亡。如果沒有這些情況,則只有 0.1% 的機率。可以說,一個人如果本來就不健康,已經有代謝症候群,他感染後的風險比健康的人高出 150 倍。

其實不只 COVID-19 是如此,普通如流行性感冒或其他疾病都是一樣的。一個人如果同時有代謝症候群或其他疾病,重病和死亡風險自然都會提高。這一點正反映了體質對健康,對抗病能力的影響,而是預防醫學可以著手之處。

我們每一位都可以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來改善體質,將自己從不健康帶回健康。本來遇到疾病可能是重症甚至死亡,但由於體質改善,症狀變得輕微,甚至沒有明顯的症狀也就度過了。

當然我也要提醒:飲食的內容是主要,但不是唯一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情緒、環境、作息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有些專家認為身體活動量不足、夜間接觸過量藍光、打亂日週期、慢性發炎導致老化或某些基因的影響,也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

另一個和代謝異常相關的因子是皮質醇。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也會影響血糖的代謝。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壓力反應,身體總是在分泌皮質醇,讓血糖上升而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也會促進胰島素阻抗。我們如果想要調整體質、控制體重,也不能不留意自己的壓力反應。

我在這裡希望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為困擾現代人的慢性病指出問題所在,然而更重要的是提出一個可以執行的解答,試著從飲食和壓力反應來調整,不再走上通往胰島素阻抗和慢性病的道路。

(本文摘自《療癒的飲食與斷食》/天下生活)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天下文化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天下文化
#飲食 #胰島素 #調整 #病毒 #楊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