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稱,樓繼偉是16日在「2022鳳凰財經夏季雲峰會」發表以上觀點。他表示,從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的辦法,有效控制住疫情,並採取了適度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重點是保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因為保住了他們,就保住了就業,就保住了居民收入。」財政政策工具主要是減稅降費,當年的規模超過了2.5兆元。貨幣政策是央行低力度擴表,主要是適度降息,並同財稅工具相配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特別是對小微企業進行貸款。從下半年起,經濟還全面復甦,中國成為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
2021年繼續維持這一勢頭,在第二季度末出現了偏差,一些政策不符合實際。如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嚴格限制火力發電,造成電力短缺,出現拉閘限電,這個負效應非常大。同時期西方主要國家經濟開始復甦,大宗商品價格急劇大幅度上漲,但全球供應鏈仍舊斷裂,內外不利因素相結合,造成「三重壓力」。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嚴肅地糾正偏差。
2022年,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開局,但3月份Omicron變異株破防,這種變異株傳染性極強,傳播隱匿,感染者多為輕症,動態清零的防控辦法受到了挑戰。
樓繼偉表示,在當前的疫情防控中出現了「類公地悲劇」現象。公地悲劇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對公共資源的使用加強管制,「類公地悲劇」,也可以採取相類似的辦法。
市場預期轉弱,如何扭轉民間投資不能投、不願投、不敢投的問題。樓繼偉表示,預期轉弱的問題,核心是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政府部門也在探索,民間也在觀察,總之大家認為目前的方法還不到位。這個問題現在不解決,大家都不願意投資,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因素,目前而言這是最主要的。
在經濟下行期,財政和貨幣政策如何發力。樓繼偉認為,控制通貨膨脹時,貨幣政策作用比較大。在拉動經濟增長時,更多需要財政和貨幣政策合力,特別是財政政策來推動。
另外,對個人所得稅減免,是否可以促進消費。他說,「至於減個人所得稅,我認為作用不大。我們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實際徵收覆蓋面很小,需要報稅人是參加正常工作的人,農民那邊都不用報稅。最需要幫助的是那些月收入人民幣5000元以下的,目前比較有效是對這部分特別困難的群體給予現金支持,支持他們消費。」
「在中央財政政策的支持下,有一些地方開發了消費券等辦法,這個辦法是可以的。特別是這次階段性疫情的突發,主要在沿海發達地區,也存在一定財政實力。他們發放這些消費券有刺激作用,推動經濟恢復的作用是比較大。」樓繼偉說。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