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昨檢出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為移民自德國入境的20多歲男子,衛生單位原匡列20接觸者,但疾管署公布最新疫調、接觸者追蹤指引後,減列至9人。根據指引,接觸者依接觸情境可分為低、中、高風險,但不論是哪一種風險,都需要實施21天的自我健康監測,最晚需監測至7月14日。

疾管署今公布猴痘疫調、接觸者追蹤指引。根據指引,疑似個案經通報至「傳染病通報系統」且判定為確定病例時, 個案居住地所在的縣市政府衛生局應依「猴痘疫調單」於個案確診後 24 小時內完成疫調。

個案的接觸者,依接觸情境分為低、中、高風險。若接觸時有適當防護、曾與個案共處同一空間(相距

2 公尺內)未達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或為社區一般接觸、戶外接觸者都屬於低風險;

若曾與個案共處同空間(相距2公尺內),累計超過3小時,且未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等級防護裝備、衣物與病患皮疹、體液或受污染的床單或敷料曾有接觸,且未穿著隔離衣的醫療相關人員,或是交通工具左右鄰座者,則為中風險接觸者;至於高風險接觸者,則包括性伴侶、同住家人、未戴N95面罩近距離執行醫療措施的人員等。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衛生局依今日最新指引,重新檢視後,將原匡列的20位接觸者減列為9位,包括3位家人、5位醫療人員、1位其他。不論是低、中、高風險,都需從最後接觸日起,實施21天健康監測,最晚監測至7月14日。

另一方面,疾管署今也公布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個案就醫後,醫院需詢問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群聚狀況,以及臨床症狀。若符合定義就需通報,配戴外科口罩就地隔離,收治於負壓隔離病室,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為止。莊人祥表示,個案的治療時間可能介於10天~20天左右,每個人情況不一樣。

#猴痘 #匡列 #莊人祥 #全台首例 #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