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戰爭情勢的變化一直被認為對中國對台動武決策會有關鍵性的影響,不過也有些分析認為武力犯台有它自身的邏輯,未來俄烏戰爭不論如何發展,其結果不見得能改變中國的基本國策。
《德國之聲》引述瑞士《新蘇黎世報》的分析指出,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可能看到的軍事行動的教訓,但戰爭的發展不一定改變中國的基本國策。
分析指出,第1個教訓是,雖然中國的軍事實力在紙上佔據優勢,但軍事力量的對比,並非完全取決於軍力優勢,它更容易受到被侵略人民誓死抵抗意志的影響。一直認為弱小烏克蘭一方,在強大的俄羅斯軍隊的進攻面前,卻成功保衛了首都基輔。基輔和東部城市哈爾科夫都是同樣的例子。而在目前頓巴斯的疲勞戰中,烏軍仍佔領著大部地區。軍事優勢不可高估,這對北京而言不啻是一記警鐘。
俄烏戰爭給北京的第2個教訓是西方的回應。分析表示,中國的鷹派一直把美國擔心的與俄羅斯爆發核大戰,解讀為華盛頓不願直接介入台海衝突。這也可能解釋拜登不斷重申「會武力協防臺灣」的用意,就是要打破中方的幻想。此外,歐洲不願快速、堅定地制裁俄羅斯的能源輸出,北京可能理解成,西方不願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同專制體制迎面作戰。
分析因此認為,北京是否將俄軍的困境同自身的軍事力量聯繫起來考慮,或者拒絕這樣的比較,外界很難判斷。今後重要的是,為防患於未然,要不斷告誡北京,發動侵略戰爭的代價是高昂的。
文章來源:德語媒體:下一任外長也許不再是戰狼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