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委會統計,過去我國常年1期作及2期作稻米種植面積達28萬餘公頃、年產量約140萬公噸,但我國稻米需求僅有120萬公噸,導致稻米價格偏低,農委會推動多樣政策,希望減少稻米種植面積、提高糧價,但可能也會影響末端零售價,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以1家4口計算,每個月花在白米的費用約600元,就算白米價格調整10%、每個人每月約多支出15元、每人每天僅增加0.5元,「只要市場價格有達一定水準,農民就會願意耕種」。
農委會為了減少稻米種植面積、提高糧價及增加農民權益,近年祭出「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水資源競用區推動大區輪作」,據統計,今年稻米種植面積相較近5年平均減少3.1萬公頃,溼穀價格也因此上漲至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價格、接近乾穀價格每公斤23元。
目前公糧收購分為計畫收購每公斤26元、輔導收購每公斤23元、餘糧21.6元,外界認為糧價上漲後,之後公糧保價收購可能就會退場,陳吉仲說,公糧收購政策沒有改變但收購方式會大幅調整,包括新增「自國內市場機動採購稻穀」,以適時補充安全存糧,同時也能穩定市場穀價,提高稻農收益。
陳吉仲提及,農委會更推動水稻收入保險,以今年一期稻作為例,基本型共有19萬3150件、投保面積達13萬1248公頃,加強型則有947件、投保面積達1萬7778公頃,理賠率分別有165%及334%,理賠金額達4.3億元,並將在10個工作日內撥付理賠款,較原本的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快且有利農民。
至於是否會因此帶動末端糧價上漲?陳吉仲說,全世界農產品中價格最穩定就是台灣的白米,目前我國白米零售價格每公斤約40餘元,零售價格與產地價格有固定關連,對消費地價格波動影響不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