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自1987年設立開園至今,正式邁入35周年,期間吸引超過1100萬人次入園參訪,此刻園區以特展方式回首來時路,夷將•拔路兒2日有感而發表示,當時他以反對者身分抗議園區開園,如今物換星移,以原民會主委見證這感動時刻。
原民文化園區以保存、傳承、推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為目標,在樂舞展演、藝術展覽、文物典藏、傳統建築及文化推廣上,有著重要貢 獻,且保存完整16族傳統建築及典藏文物,已成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戶外博物館,是外界認識原住民族文化最佳場域。
夷將•拔路兒說,1987年7月18日園區開園時,他對當時所揭示的設立理念持反對意見,便與族人來到園區表達反對原住民族文化樣板化及商業化,因為當年政策是禁止在社區及校園說族語,卻設了一個園區說要保存原住民族文化。
他認為,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若僅局限在園區內,將失去部落主體性,原住民族文化應該是要從部落扎根,然後才能發展,才能國際化。
開幕35周年特展中,展覽內容包含創立歷程、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文化的具體成果,夷將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園區也是影響原民發展很重要的歷史場域,前總統李登輝1994年以國家元首身分,首次使用「原住民」取代「山胞」稱呼,談話地點就在原民文化園區內。
今年行政院長蘇貞昌成立「國家語言推動會報」,並擔任召集人,核定「國家語言發展方案」5年投入超過300億元,蘇揆也特地親自前往參與活動,並談到,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民道歉,傳達「尊重原住民才是這塊土地真正主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