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1992年10月9日華晨汽車在美股IPO,成為中國首家赴美上市企業,拉開爾後30年的中企赴美掛牌熱潮。早期中企赴美IPO雖偶有亮點,但尚未成氣候,關鍵點是2010年後中國互聯網企業大興,尤其是2014年電商與雲端運算霸主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掀起強大的帶動效應,從此令中概股成為美股市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不過,多年來針對中概股審計工作底稿的監督審查工作,一直是美方的要求重點,但始終被中方以國安機密為由拒絕,成為中美監管上的心結,也讓中概股成為美國審計部門的法外之地。
近年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後,美方態度轉為強硬,尤其今年美國證監會(SEC)先後公布七波中概股預摘牌名單,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拼多多等159家,股價均受衝擊而重跌。在美方不斷施壓下,包括聲稱對中美審計監管協商前景不表樂觀,並將中概股摘牌時間從2024年提前至2023年;中方則安排中概股加速自美退市、轉赴陸港兩地上市,8月份中國人壽、中石油、中石化等國企巨頭宣布擬自美退市,更令市場神經緊繃到極點。
中美雙方日前突然宣稱簽署審計監管協議,轉折令人猶如坐上雲霄飛車。中美簽署中概股審計協議固然是好事,但並不能對後續發展過於樂觀,頂多只是暫解中概股明年集體退市的燃眉之急。因為在有關如何檢查的表述上,雙方措辭有所不同。PCAOB聲明中強調三方面的內容,表示取得完全的檢查權限,不需要與中方協商,也不需要中方參與。
若按美方說法,中國形同棄守長年以來緊守不放的國安底線。但中方則稱,美方須透過中方監管部門獲取審計底稿等文件,並在中方參與和協助下對會計師事務所相關人員開展訪談和詢問,抹去美方所稱的「唯一的自由裁量權」。
除了協議在執行細節上的不甚清楚之外,雙方目標是在今年12月底前解決中概股審計問題,但現在只剩下三個月,能否在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審計底稿的複核,答案也是不確定的。因此,這次達成審計監管協議只是中美工作上所邁出的具體第一步,未來或繼續政治博弈。
由於中概股退市風險並未完全得到解除,且因主動權仍在美國手中,新的觀察點將是9月份,PCAOB成員屆時將前往香港跟中方人員就合作審計事宜進行測試。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近日坦言,測試後的結果才是協議能否成功的證明。他並直指,全球超過50個美國司法管轄區均已遵守美方的審計要求,唯獨剩下兩個管轄區,就是中國與香港。
當初敲開美國資本市場的華晨集團,已在2020年11月因無法償還巨額債務破產,但後起中企尤其是網科、新創企業前仆後繼透過美股市場迅速壯大,甚至成為國際企業。中企赴美道路若被切斷,無論是中國、香港、新加坡或歐洲市場,短期內均無法取代美國市場,將影響中國新創科企獲取國際資本提前壯大的腳步。
就美方而言,這些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為美股增添新色彩,華爾街金融鉅子藉由安排中企赴美上市大發利市,一旦財路被斷,也將失去多年經營帶來的豐厚回報。中美金融是否真要鬧脫鉤,我們還是騎驢看唱本,繼續看下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