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於市場預期,市場預估聯準會(Fed)恐積極升息,帶動美元指數大漲1.4%、創下2020年來最大漲幅,引發亞洲貨幣沉重賣壓。美國財經媒體指出,新興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急遽減少,市場憂心各國央行缺乏阻貶貨幣的銀彈,亞幣恐有續貶風險。
美國通膨壓力爆表,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繼續升息,衝擊亞幣全面跳水,包括新台幣貶破31元至3年低點、日圓再度叩關145價位逼近24年低、韓元再探13年新低等。
美國財經媒體報導,渣打銀行數據顯示,大陸除外的新興亞洲國家,外匯存底覆蓋月數已降至約7個月,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年初該指標為10個月,在2020年8月時更達16個月,代表開發中市場的阻貶火力正在減弱。
渣打東南亞外匯研究主管Divya Devesh警告,新興市場外匯存底枯竭,此惡化趨勢顯示,這些國家的央行,未來干預穩匯的效果將更為有限。
數據顯示,泰國外匯存底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降幅最大,其次是馬來西亞與印度。渣打指出,印度可用於進口的外匯存底跌至9個月,菲律賓8個月,韓國剩7個月,印尼6個月,馬來西亞則不到4個月。
報導提到,新興亞洲國家外匯儲備下降的原因,還包括強勢美元下,央行所持有其他貨幣幣值縮水的因素。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