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訓院2022年進行全台大調查,顯示疫情有催升財務危機意識,國人整體支應生活能力改善,應付生活必要支出表示非常容易的比例從12.2%上升至27.3%,但仍有近兩成緊急籌款能力不足,前次調查約有19.5%表示無法在一週內籌到錢,本次略下降至18.8%,金融素養亟待提升,希望從儲蓄、節省開始建立正確理財觀念。

跟兩年前相比,儲蓄超過6個月收入者比例大增7%,然而國人儲蓄情形明顯兩極化,存超多和存不夠的合計比率超過六成,中間族群儲蓄占比弱化程度嚴重。金研院出版中心所長傅清源指出,市面上太多灌輸賺快錢的意識,也導致年輕人失去金錢觀念,大玩財務槓桿甚至被騙去柬埔寨,其實所有財富都是要腳踏實地累積。

國人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分數由2.77分微幅進步至2.88分,但背後卻隱含著不同族群、世代間兩極化的發展,本來好的更好了,原本弱的卻也更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指出,該院基於近年來全民金融教育經驗,期許真正的普惠金融應是拉回脫隊的人,讓脫隊者有機會歸隊,這份報告盼各界關注並投入更多資源,藉由提升金融素養,強化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

就金融服務取得情形,疫情雖然冷卻人的交流,卻加溫數位金融,這兩年來,使用「網路銀行」比例大幅增加,無接觸服務盛行,數位金融推廣成效明顯;「投資」則是另一顯著成長的金融行為,顯然媒體宣導相關概念,制度上開放盤中零股交易等,都讓投資熱度居高不下。

「20-29歲的年輕世代」是金融風險抵抗力唯一退步的族群,進一步檢視金融風險抵抗力四個面向,發現年輕世代金融素養下滑嚴重,屬於低落區間的比率更在這兩年之間擴大了百分之十,年輕世代的儲蓄和籌款能力皆低於平均,顯示年輕世代金融教育的急迫性,呼籲金融業者賣理財商品不要急於成交,也要協助金融教育。

#儲蓄 #素養 #金融風險 #年輕世代 #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