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蛇毒研究聞名全球,成功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莊偉哲教授研究團隊以馬來西亞腹蛇研究抗血栓蛇毒蛋白,並進行理性藥物設計,相關技術已成功開發出新藥,具備可抑制血管新生、發炎反應及癌細胞轉移作用的效用,能夠使用於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胰臟癌等疾病。

國科會今(18)日舉辦「化毒為藥—糖尿病黃斑水腫新藥成果發表」研究成果記者會。

莊偉哲在簡報時說明,蛇毒蛋白是毒蛇唾液腺分泌毒液的主要成分,團隊運用基因工程方式,設計出具有組合蛋白高親和力和特異性的去組合蛋白藥物,運用在抑制血管新生的治療。

莊偉哲表示,此一蛋白藥物已在2015年技轉給生技公司,並透過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共同開發及進行臨床前試驗,之後再由生技公司執行藥物生產、製程、劑型及動物毒理試驗。目前這項新藥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新藥臨床試驗的申請,今年6月進入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第2期臨床試驗。

莊偉哲指出,經動物試驗證實,將這項藥物應用於胰臟癌模型小鼠身上,相較目前市面上胰臟癌藥物能延長患者3個月壽命,此藥可延長小鼠壽命達到4倍。

至於藥物功能,莊偉哲提到,這項藥物同時具備抑制血管新生、發炎反應及癌細胞轉移作用的效用,除了可以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也可以應用於治療眼部黃斑部病變,骨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

莊偉哲特別指出,全球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藥物市場達120億美元,然而藥物研發時程動輒10年起跳,經費都在新台幣150億至200億元之間,耗時又耗資,感謝國科會支持並建立產學合作生態系,讓團隊能有足夠資金從事研究,並促進技轉商品化及醫療應用。

#藥物 #治療 #偉哲 #新藥 #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