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報導,北京航空航太大學20日透露,北航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新概念飛行器團隊,自主研製與試驗的雙關節大鳥型撲翼飛行器,創下一項金氏世界紀錄:撲翼式無人機單次充電飛行時間最長——飛行器續航時間為1小時31分04秒98。
撲翼飛行(如鳥類般搧動翅膀飛翔)是生物的飛行方式,人類對其探索長達數千年。此前撲翼飛行器飛行時間均較短,大多只能達到半小時左右,顯著落後於常規布局的其它類型飛行器,實際應用意義不高,因此撲翼的金氏航時紀錄一直處於空缺狀態。
北航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新概念飛行器團隊由焦宗夏教授、趙龍飛副研究員牽頭,已在撲翼領域深耕近10年,目標是突破撲翼實用性分析與設計方法,爭取在撲翼飛行性能上取得本質突破。
2021年10月,該團隊進行了金氏挑戰申請。為了紀錄立項,金氏紀錄機構充分調研國際上現存人造撲翼飛行器,最終認為如果挑戰者撲翼飛行器可以飛行1個小時,將對現存撲翼飛行器形成絕對續航優勢,並具有較好的實際應用前景,因此金氏紀錄官方將續航1個小時作為撲翼首個航時紀錄的立項指標,並將紀錄名稱確定為「撲翼式無人機單次充電飛行時間最長」。
受到疫情、限飛政策與天氣影響,最終的撲翼飛行挑戰時間確定於今年7月21日。挑戰的全過程嚴格按照挑戰規則,且挑戰過程由多位協力廠商見證人和計時員出席,並多機位元進行全程視訊記錄。
挑戰中,當撲翼飛行器成功突破1個小時的續航後,北航團隊發現飛行器所剩電力仍然非常充分,於是決定盡可能耗盡電池電量,探索飛行器的極限航時,最後安全降落。
經金氏紀錄中國代理與倫敦總部聯合審查認證挑戰通過,最終飛行器續航時間被認定為1小時31分04秒98。
據北航相關負責人說明,近百餘年間,航空技術高速發展,在具備了先進的理論工具與高效分析手段後,研究人員逐漸發現,即便最先進的飛行器,在很多方面還是與自然界的鳥類、昆蟲等飛行生物相差甚遠。由此,撲翼研究近年來重新成為研究熱點。然而撲翼飛行機理複雜,控制困難,對機械系統要求極高,人造撲翼欲實現飛行能力,困難重重。
北航團隊首創「撲翼推進波」理論,並攻破了撲翼正向優化設計難題。相關理論多次發表於AIAA Journal等航空航太頂刊,並對撲翼飛行器的研發起到關鍵指導性作用。該團隊基於上述理論成果進行了翼展20cm至2m的系列撲翼飛行器的樣機研製與飛行試驗。
本次申請航時紀錄的雙關節大鳥型撲翼飛行器,其理論飛行效率超過大部分固定翼飛機,於2021年初進行航時初步測試,實際飛行時間達到53分鐘。經過動力系統與機翼動力學進一步優化調整,北航團隊實現了撲翼機性能的再一次躍升,達成了當前紀錄挑戰的最佳狀態。
在撲翼飛行器研究中,該團隊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飛行器研製團隊學生包含博士生、碩士生與大學部共12人,帶動多項碩博士課題,本科生的創造性中間成果多次獲得科技競賽獎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