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總統當選人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再度引爆兩岸的敏感神經,中國與俄羅斯學者對此分析稱,捷克複製川普時期的美台關係模式,中國將不得不在台灣問題上尋找應對西方「混合型外交」的途徑。捷克的做法是複製立陶宛模式,中國將被迫制定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機制來回應這種政治分歧。除在外交層面進行抗議外,中方可能視行為輕重採取制裁、外交降級等一系列措施。
《衛星通訊社》分析稱,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捷在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後宣佈要加強夥伴關係,讓2016年的川普與蔡英文通話的那一幕再次上演。此次通話並非是捷克政治操弄的第一次,2020 年時任捷克議會參議院主席維斯特奇爾就訪問台灣。北京當時給那次串訪定性為短視行為和政治冒險。去年台灣立法院長訪問布拉格,捷克也遭到北京批評,指其「向台獨勢力發出了錯誤信號」。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指出,部分過去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東歐國家,在改制後有著強烈的反共情緒和意識形態。近年來為了向美國表忠心、獲得美國的重視,這些國家在對華問題上緊隨美國的步伐,比如立陶宛、捷克的很多政客就通過這一方式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雖然捷克上任總統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近年來捷克政府卻採取了不少反華措施,此次通話已經觸及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線,中方必然會堅決反對。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洛馬諾夫表示,捷克的行為不過是立陶宛政治路線的延續,複製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捷克此舉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集團化政策的體現。美國人正在利用與台灣有關的所有反共恐懼症和民主幻想,而這在中歐和東歐國家尤為強烈。捷克的做法與立陶宛如出一轍,都想與台灣建立特殊關係,這些國家的行為與其說是支持台灣,不如說是遏制中國的一個要素,是削弱中國全球地位的工具。
洛馬諾夫專家表示,如何應對這種「混合型外交」正是中國面臨的艱難選擇,與這些國家徹底決裂對中國不利,這將是正在挑釁中國的美國人非常希望看到的結果。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同樣的方式讓這類行為沒有後果,這是中國大陸外交必須應對的新挑戰。捷克的立場表明立陶宛模式可以複製,尤其是在中歐和東歐。中國將不得不為自己和外部世界制定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機制來回應這種政治分歧。
楊勉還表示,中方對捷克行為的進一步反應將視事態發展而定,反對的程度還要取決於捷克方面的具體行為,除在外交層面進行抗議外,中方還可以視行為輕重採取制裁、外交降級等一系列措施。毫無疑問,捷克方面的行為給中捷關係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影響持續擴大,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恐怕也會被波及,甚至更嚴重到中斷政治經濟乃至各方面的關係。
報導說,如此一來,捷克將重複立陶宛的例子,後者因與中國關係的惡化而遭受最嚴重的經濟後果。它也曾試圖加強與台灣的接觸,但卻導致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和經濟關係惡化。這顯然是立陶宛主權有限且不完整,以及被納入美國全球戰略主流的後果。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