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大稻埕歷史建築明善堂24日舉辦修復動工典禮,宣告過往曾作為勸善宣講之用的文化資產將重獲新生,也為大稻埕過往民間教化勸善的文化歷史留下見證。北市文化局表示,修復經費估約1400多萬元,預計2025年竣工,未來1樓將規畫設置文史展示空間。
位於迪化街一段308號店屋明善堂創建於清末,2012年5月8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仍保有一坎一落一過水的格局,原做為店鋪使用,於日治時期轉變為宗教空間,直至民國50年代,仍不定期有勸善者「講古」,信眾後代多稱「勸善堂」,而後勸善活動日漸沉寂,才轉為單純祭祀的私設廟宇,祭祀神明含括儒釋道三家。
文化局表示,目前明善堂的修復由所有權人自行辦理,依原貌修復建物,修復經費估計約1400多萬元,預計2025年竣工,未來1樓將規畫設置文史展示空間,讓民眾了解民間信仰的多元,也盼修復後,能串聯周邊不同的歷史建築或宗教活動,豐富大稻埕的庶民社會面貌。
文化局說明,大稻埕地區做為台北市物資集散地,商業活動繁茂,擁有許多百年傳統老店,更有近百處文化資產,密度之高為台北市之冠,其中明善堂是大稻埕少數以店屋形式設立的宗教空間。
文化局補充,大稻埕的歷史形象向來以商業、傳統產業為主,庶民精神生活層面也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沒有固定教義或經典的宣講勸善文化相對式微,時至今日在大稻埕地區也不易再現,明善堂的存在與所留下的歷史痕跡,凸顯迪化街興盛一時的勸善文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