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壽險淨值風暴才暫歇,4月中陸續公告的財報卻顯示,受到新台幣升值、避險成本高漲,以及入不敷出「逆中介」等多重衝擊,7大壽險第1季共虧損91.5億元,較去年同期轉盈為虧,合計少了1030億元獲利。

避險成本 吃掉大部分收益

《財訊》分析,主因今年1月新台幣兌美元大漲3.5%,換匯及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等避險工具成本跟著水漲船高,還得提列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總計第1季7大壽險外匯價格變動便提列了1650億元。但如果不避險,就是數千億元的匯損。

以新光金為例,今年第1季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達3.18%,較去年同期進步,但避險成本卻高達2.39%,吃掉絕大部分收益;加上股債資本利得較去年同期減少,初年度保費收入(FYP)銳減47%,才導致首季大虧。就連向來穩健的國泰金,也被負債成本和避險成本拖累,首季虧損20.47億元。

《財訊》報導指出,5月中,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接受媒體專訪時,便特別拋出兩大訴求:1、聯準會暴力升息,讓台灣業者為了因應淨值比這個短期監理指標壓力很大,建議取消淨值比不得低於3%的要求,未來直接接軌IFRS17(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和ICS2.0(新1代保險資本標準)。

2、外匯市場波動劇烈,壽險業為了維持短期財報穩定,過去10年合計付出約2兆元的避險成本,建議逐年降低外匯避險比重,具體作法為每年減少3%至5%,並將減少的部分存到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裡,「幾年後壽險業就不用再避險,也不用為了維持財報穩定,把幾兆元的資金丟到太平洋裡。」

事實上,《財訊》也發現,早前李長庚也多次呼籲,由於壽險的資產負債尚未接軌IFRS17,壽險公司資產面直接反映市價,但負債卻未以公允價值評價,導致淨值無法允當顯示公司價值;因此保險公司的價值應該要看隱含價值(Embedded Value),也就是將透過精算計算有效保單價值加上調整後淨資產後的總和,這才能代表此時公司若真的要清算拍賣,會產生出多少總體價值。

股價淨值相近 國泰金抱屈

不過,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很快就回應:會「維持」淨值比等監理原則,強調「最低淨值比3%,等於壽險業1塊錢可以做33元的生意,已比銀行多很多,」且淨值比是2021年才入法,應慎重考慮是否廢止。爾後他也再強調,日前就已為壽險業者調整了準備金機制,「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透過壽險公會來跟金管會表達。」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壽險 #新光金 #國泰金控 #外匯 #淨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