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於台東改良場舉行「找回原力,部落復興 原鄉永續」記者會,說明計畫輔導成果。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原民部落長期面臨到老化缺工、栽培技術缺乏等情況,農委會因此召集了全國11個農業改良場所,由保種、生產及加工等不同面向,以科學技術導入方式來協助解決問題,希望能為原鄉找到新出路。

在全國11個改良場所的通力合作下,已完成許多的進展。首先,為了保留部落流失的文化,從文建站中找出藏在耆老記憶中的知識並保留下來。未來則規劃重現部落傳統農耕知識,例如小米與紅藜混種來預防鳥害,以科學方式來驗證並重現部落傳統知識。

其次,極力盡搶救作物及保種工作,包含協助復育馬太鞍部落的原生小米;同時也針對消逝中的阿美族酒麴作物,找出並建立保種工具組﹔還包括復育了黑米祭中重要的種源「黑小米」。

為了典藏農耕文化,改良場與中研院合作共同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目前已上傳了155項主題。其中包括了不少具有故事性及族人情感的作物,例如魯凱族的加工食糧芋頭乾;傳唱百年歌謠的香糯米falinunu﹔還有非常少見的紅梗高粱,都將這些故事予以數位典藏起來,並製作成書籍及食農教育教材,傳承給下一代。

改良場也協助增進原民耕種技術和加強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研發出全國第一套的火蔥病蟲害管理技術;還包括小米IPM模式及油芒進行了整合管理研究。

#全國 #原鄉 #農委會 #改良場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