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分析能登半島地震後指出,因兩次地震之間只有13秒間隔,才造成本次震災的大規模破壞。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從地震波波形推斷,這次地震應該是由多條斷層帶出現連動情形造成。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亦認同該說法,稱未來防災策略應將斷層連動列入考量。
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根據地震波數據推測,下午4點10分零9秒,分布於珠洲市和輪島市的西南向斷層引發第一次地震,13秒後,分布於東北近海的另一條東北向斷層也發生地震。第一次地震達到規模7.6,第二次地震規模則為7.3。兩次地震導致當地長達1分鐘的強烈晃動,災害規模因而倍增。
地震調查委員會分析表示,本次為斷層的上盤沿斷層面向上滑動的「逆斷層」地震。
研究團隊指出,第一次地震導致能登半島沿岸地表凸起,而第二次地震才是引發海嘯的主因。此外,在兩次地震4分鐘前還發生另一次規模5.5的地震。政府表示,類似情形可能發生於其他地區,因此必須深入研究,以制定更為周全的防範措施。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