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及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許金玉團隊,創新利用地理人工智慧(Geo-AI)等技術,有效找出臭味來源。(成大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及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許金玉團隊,創新利用地理人工智慧(Geo-AI)等技術,有效找出臭味來源。(成大提供/曹婷婷台南傳真)

新北市日前發生一處鋰電池倉庫火警,雙北多區都瀰漫臭味,引發民怨。鑒於人口密集都市臭味擾人,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吳治達及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許金玉團隊,耗時2年利用地理人工智慧(Geo-AI)、氣團追溯函數等技術,成功揪出動態的臭味來源。

成大吳治達及明志科大許金玉團隊,以台中市政府監測資料為基礎,利用新技術運算找到空氣臭味「氨氣」來源,與一般人歸究於工業排放想像不同,結果顯示應和水體、交通排放及農業活動關聯性較大。這項研究成果最近也已刊登在著名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環境國際)。

吳治達提到,空汙議題受到關注,近年來公部門雖致力降低PM2.5,但降到一定程度卻降不下去,這項創新技術也可用於監測空氣中其他的汙染物,像主要與空氣中臭氧(O3)未明顯減少有關,但過去不知氨氣從何而來?各地環保單位雖有針對汙染物作環境監測,不可能每個地方都設監測站,利用這項新技術,只要有少數監測站資料就能透過運算,找到汙染源。

吳治達及許金玉表示,氨氣是PM2.5的重要前驅物之一,前驅物中約6成與氨相關,若能找到環境中氨氣來源並加以管制,可望再減少PM2.5,環境部目前也已討論到氨氣的問題,而團隊研究成果已提供環境部參考。

吳治達提到,環境部目前對於空氣中的許多汙染物都有進行監測,但造成臭味中重要的一項氨氣卻沒有被列入,臭味中聞起來像是「臭尿酸味」的氨來源廣泛,像畜牧業排泄物就會產生氨氣,眾多汙水排放的川流在太陽照射、溫度高的時候,也會產生氨。他舉例,每逢夏天常見大樓民眾反映空氣中有臭味,雖投訴環保局,卻未必能找到臭味來源,即為一例。

許金玉表示,分析氣象與土地排放源等,有超過300項環境因子,利用這些因子建模,預測台中每小時氨氣變化,可達到96%準確度(與實際測量比對),該模型也可用來找到氨氣來源。

她說,一般認為臭氣可能來自工業排放較多,但研究發現,氨氣汙染源,工業排放只占一部分,主要還是與水體、交通及農業活動的關聯最大,例如農業中使用的氮肥,排放到河川,就會產生氨氣,生活汙水排放也會產生,此外,像是為了減少柴油車排放氮氧化物,造成汙染,會添加尿素(水解技術),卻造成氨氣產生,目前環境部也注意到柴油車排放管制產生的氨氣問題。

# 空氣 #臭味 #成功大學 #明志科技大學 #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