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血是台灣人吃火鍋經常會食用的食材,近期消基會於市場、大賣場、專賣店和電商平台採樣鴨血,做標示與動物成分定性檢驗調查,調查結果公布,在15件樣品中,1件樣品未標示過敏原資訊;大約7成樣品含雞血成分,此外,零售的鴨血標示不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祕書長陳雅萍表示,若標示不清、無法溯源民眾會有很大的風險,她呼籲主管機關應該要正視這件事情,要有明文規定,保障大眾權益。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在外觀上很難分辨鴨血、豬血、雞血,民眾無法靠外觀辨別,要靠包裝內容上的標示才有辦法判斷。
消基會指出,養鴨協會於2015年時表示,台灣屠宰鴨隻每年約3,000萬隻,約能做出540萬公斤純鴨血,占整體鴨血市場約1成,鴨子的數量少,因此血量不足市場所需。一般市面上看到的「鴨血」大多數是由雞、鴨、鵝等禽血混合製作,另外在後續加工可能再添加水分、磷酸鹽類等添加物,因此,在市面上看到的相關商品,多數僅標示「鴨血」,如此就有標示不實及誤導消費者的疑慮。
消基會表示,近年衛生單位在進行食品稽查時,多會要求業者若鴨血產品含有其他禽血,應標示為水血、禽血、鴨血(水血)、鴨血(禽血)、鴨血(含雞血)等名稱,避免誤導,維護消費者權益,2023年10月間調查市面鴨血相關商品的標示方式發現,大部分商品還是以「鴨血」二字作為標示,顯見宣導尚未落實,需提醒消費者及主管單位應正視禽血標示問題,提供消費者知悉「鴨血」商品成分中是否有混血的問題。
這次消基會採樣共分兩次,分別在2023年10及12月間,於台北市及新北市傳統市場、連鎖大賣場、即食鴨血專賣店及網路電商平台購買。第一次採樣於10月間共購得15件,並委託經食藥署認證之單位進行第一次雞隻定性檢驗;此15件樣品為了再進行第二次測試,於12月再進行第二次採樣,15件樣品中有13件樣品需再次進行採樣。兩次採樣相同品名的15件樣品中,9件為加工類包裝樣品、1件即食調理類樣品及5件生鮮類樣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