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今年,AI熱潮從雲端延燒到機器人,很多人看到,所羅門的股價從3月15日開始,短短幾天內大漲1.4倍,卻很少人知道,為了打造全球第一台機器人用的3D嵌入式相機,從研發到大紅,他們已經等了16年。
遠見 走在產業界最前沿
時間回到3月18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GTC大會上宣布:「我們今天要發表一款極為先進的開發工具,叫Isaac Perceptor。」過去,搬運機器人只能透過預先設計好的路線前進,如果中途有箱子掉了,搬運機器人只能停在原地,等人類來處理。
但有了Isaac Perceptor這項新功能後,搬運機器人將擁有最先進的視覺能力,不但能知道每樣物品在空間中的位置,還可掌握深度資料,未來程式設計者只要告訴搬運機器人「從A點走到B點」,機器人就能自己利用AI感知能力,尋找最適合的路徑。
黃仁勳講到這裡,背後就亮起所羅門公司的標誌,因為當輝達的晶片搭配所羅門的機器視覺技術,就能讓機器人「看見」外在世界。未來這項技術不只用於搬運機器人,也將運用在全世界的工業機器人手臂上。所羅門做到這一步,是從2008年企業轉型至今打下的基礎;成功關鍵,在於所羅門榮譽董事長陳健三和現任董事長陳政隆的決心。
所羅門企業成立於1973年,很多事業布局都走在產業界的前面。《財訊》雙週刊指出,陳健三的創業歷程從代理歐美電子零組件開始,他回憶:「我做過發電設備,做過IC設計、封裝、測試,甚至焊接設備。」1987年時,他們的代理業務規模,比當時的大聯大、世平還大;他經營的台晶也是台灣前兩家經營記憶體設計的公司,甚至還因為代理摩托羅拉的零組件,切入LCD驅動IC市場;他還在馬來西亞創立聯測科技,專做記憶體測試。
「到2008、2009年的時候,這些我全都賣掉!」陳健三說,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兩個月,他把部分生意賣掉,變現18億美元。「我把這些電子公司賣掉,最大的原因是看到一個趨勢,」陳健三說,「因為日本在追歐洲和美國,台灣、韓國在追日本,而台灣早晚會遇到大陸追上來。」所以,他選擇提早下手,自己先改變。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