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惠中寺2024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以「古.今」為主題, 6月6日邀請台灣詩人、散文家、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兼任教授陳義芝,主講「詩心接千載:古典與現代」。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開場介紹,陳義芝老師出版著作三十本,超過一半是詩集,對現代詩的用心極深,他曾說詩是一生的信仰。現場聽眾及網路同步觀看直播近900人,總觸及次數近5100人。
陳義芝表示,古典在當時是他們的現代,今天的現代如果有價值的話就會變成未來的古典。山水風物你能細心敏感地體察,就是詩心。詩心即醞釀於心的真情,是體貼自我與世界的一顆心。記憶難忘、好奇想像、關懷不忍都是詩心。古典是經過時間篩選與考驗,留存至今的文學作品。
陳義芝舉例兩位東方文學家,從明末到晚清時期,對詩心的定義及其個人體會。同時,他引用了西方的觀點,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英國詩人艾略特的看法,認為經典必須源於成熟的心靈,只有當文明和語言成熟時,才可能出現經典作品。此外,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也提出了他的見解,認為經典作品能夠構築珍貴的經驗,並在各種文化中留下深遠的影響。
對於詩的古典與現代,陳義芝提及,《詩經》是中國古典文學源頭,是時空中一個情思流動的載體,以「風吹三千年」形容它的傳播及影響。他強調,中文現代詩雖然採納大量西方文學的原理,但更以中華三千年文化為底蘊,承接古典詩創作的精髓。古典是傳承,現代是發揚,並以五個面向的詩心來說明古典詩與現代詩的牽動。
陳義芝在演講中一一列舉了《詩經》中的詩篇與現代詩篇,並探討它們在表達共同體的歷史敘事、憂患意識、反戰思想、生存感受生命承擔、情愛的追求詠嘆、古往今來世情同然等方面對現代詩的影響。他還討論時代、思想變化和寫詩觀點的改變等議題。同時,他分享自己在報社、文學界和教育界工作多年的見聞和心得,將多位現代詩人的成就和趣事帶給觀眾。現場觀眾對此表現出極高的興致,甚至一起唸起了台語詩人向陽的《鳥鼠歌》。
陳義芝結語道:遙遠的時間並不遙遠,遙遠的空間其實也在同一個空間,古典與現代並不是二元劃分的;經典不能遺忘,文化不能遺棄。這些年他特別關注反戰詩,因為戰爭摧殘人性傷及無辜。詩,作為文化的標誌,詩人有時代的使命,書寫的當代以及未來價值何在?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希望現代詩人的心靈想像與對現實人生的同情能為社會建立更和諧的共識。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