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中說,法定上購買國內碳權的功用可以抵碳費,對於企業形象而言,購買碳權比起繳納碳費更好。不過,由於現在碳費還沒定,最主要的功用仍是做環評的增量抵換,未來廠商擴廠或興建一定規模開發,若評估會增加100萬噸排碳量,就會規定需要至少購買1/10、10萬噸的碳權,且要有10年的規劃,環評才會通過,這是目前國內碳權交易最主要的價值。
至於10月國內上架碳權種類及數量,田建中評估初期賣家應會惜售,上架碳權商品應該不會超過2位數,交易量也還不會像國際碳權交易啟動時的規模;主因國際碳權的用途不一樣,是為了符合國際供應鏈的需求,而台灣產業以外銷外主,因此各大企業都有直接的購買需求。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