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今年6、7月調查市售600件豬肉相關食品,僅2件產地標示為美國,質疑「美豬到底去了哪裡?」擔憂有業者擅改產地標示「洗產地」。食藥署回應,2021年至今年7月為止,全國後市場豬肉產地標示共查獲97件標示不符規定,均已依《食安法》裁處,裁處金額共計321.6萬元。

消基會指出,去年有2家公司涉及將進口的美豬切片後另行包裝,並將豬肉產地替換成加拿大或英國,雖然當時已依《食安法》對違規業者開罰,但對於消費者而言,想知道自己吃的豬肉是否經過「洗產地」,只能被動等待政府主管機關公布違規名單,「知」的權利並未獲得重視和保障,呼籲政府機關應開放進口豬肉流向資訊,並提供消費者自主查詢的管道。

食藥署說明,自2021年至今年7月,國產及輸入豬肉總淨重共計340.7萬公噸,其中美國輸入佔2.8萬公噸,占0.8%,均符合衛生標準。依《食安法》規定,輸入食品應申請食品輸入查驗,查驗結果符合規定後,始予放行輸入。

針對消基會擔心豬肉產地標示不明,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表示,2021年起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執行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稽查計畫,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查核26萬2969件次,查獲97件標示不符規定,均已依《食安法》裁處,裁處金額共計321.6萬元。26萬餘件次中,標示美國豬肉者計2461件次,佔比為0.9%。

另外,消基會從食藥署「豬肉儀表版」發現,2023年以來並未有從義大利進口豬肉的紀錄,今年並未有從瑞典進口豬肉的紀錄,但該會調查中發現有2家業者的豬肉使用來源標示義大利、1家業者的加熱食品豬肉使用來源標示為瑞典。對此鄭維智回應,瑞典和義大利豬肉是可以進口的,需要透過實際查察該產品,是原料豬肉或是加工品、製造日期為何,才能進一步確認。

#豬肉 #消基會 #產地標示 #食藥署 #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