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推出《問診2025中國經濟》專題,邀請大陸國內頂尖經濟學家,剖析2025中國經濟的六大挑戰及其背後的機遇。原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前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遠徵深入剖析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複雜外部局面,當前中美衝突的本質,以及中國可能的應對之法。

針對有人期待人民幣能否成為金磚國家新的儲備貨幣,曹遠徵反問,「這種倡議要把人民幣變成南方國家的貨幣,那首先要問,中國是不是要承擔國際義務?中國要變成逆差國,這可以接受嗎?人民幣想成為國際貨幣始終要回答這些問題,這不是民族主義情緒可以解決的。」

曹遠徵進一步解釋,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有三個前提:第一,必須是可自由兌換貨幣;第二,必須要有穩定逆差形成機制;第三,必須在金融上深度開放,利率覆蓋整個世界,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全球中央銀行。但這樣的結局是重蹈美國的覆轍,這是主權貨幣本身的內在邏輯決定的。

曹遠徵認為,這三個條件中任一條的實現都不簡單。以穩定的逆差形成機制為例,中國的高額順差要變成逆差,意味著失業問題會非常嚴峻。

曹遠徵強調,當大家在討論中美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到這裡面有個陷阱。「我們越這麼表達,就越容易被誤解成『中國對全球有野心』,他們認為爭奪領導權是中美衝突的本質。而我們認為,中美衝突的本質,更多的是對世界的理解不同,而不是領導權的問題。」

「現在大家都在擔心,川普上台之後,美國不想當全球領導,怎麼辦?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領導,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中國人有沒有能力去當這個領導?如果沒有能力,那世界一定是碎片化的世界,這是問題的核心。所以千萬不能有很強烈的民族情緒,這不是對待中美問題的科學態度。中美問題應該放在全球化的角度去討論,因為這不僅僅是兩國的關係問題,這是一個世界秩序的安排問題。」

在此基礎上,曹遠徵指出,「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誰能引領世界科學技術前沿,這是中美博弈最核心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是在全球化的架構下進行的,現在這個架構要被拆掉,我們該怎麼辦?是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架構,還是繼續捍衛原有的架構?這是中國的選擇問題,美國說了很多次,要和中國戰略性脫鉤,那麼中國要不要脫,如果不脫怎麼辦?」

#人民幣 #經濟 #國際貨幣 #美國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