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通環境一直遭國際詬病為「行人地獄」,行人安全存在重大隱憂,為此政府雖然提出政策希望翻轉,但遭質疑不夠全面;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指出,部分改善措施的效果卻未必如預期,反而引發了新的問題,呼籲政府應更加針對用路人的交通行為做宣導教育,提升用路人的風險認知,並加強道路設施的安全設計,確保人車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共存。
消基會引述交通部統計2024年上半年行人死亡肇因數據,車輛未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占比22.6%,而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及未依號誌或手勢指揮(示)穿越道路共佔比22.1%,其中超過一半、達52%的事故發生在路口,顯示人車爭道問題,以及行人對於正確交通行為的認識不足。
消基會指出,「行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是政府在改善行人安全方面的重要舉措,原本的目的是減少行人事故,然而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並不如預期;以台中市為例,短短2個月內,僅在北區就發生16起汽車左轉自撞行人庇護島的事故,反映出行人庇護島並未能有效達到保障行人安全的目的,反而成為了駕駛的新危險區域。
消基會說,行人庇護島的設計原本是為了讓行人在過馬路時能夠暫時避開車流,但這些設施在夜間或光線不佳的情況下缺乏明顯的標示,使得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容易忽視,尤其是左轉車輛常因視線受阻,未能及時避讓行人或其他障礙物,進而發生碰撞事故。
消基會建議,政府在行穿線退縮及增設行人庇護島時,應加強對行人庇護島的設計與標示,並增設反光條等可視性高的標識設施,提升其在夜間或光線不足時的可見性 `這樣不僅能保障行人的安全,也能減少駕駛者因視線受阻而發生的意外。
此外,消基會認為行人風險認知與交通行為的教育也有泰加強;消基會表示,雖然已修法要求駕駛在行人穿越道、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叉路口等地方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但不僅有行人邊滑手機邊過馬路,甚至當救護車鳴笛要通過時仍有行人持續漫步在行人穿越道上,還有少數行人對於新法規的理解不足,誤認為即使自己違規,駕駛也應無條件禮讓行人。
消基會指出,政府主管機關應對目前行人正確的交通行為及違規認定應做更完整明確的定義及更積極的教育宣導,如此行人才有所依循,做出正確的判斷,執法機關也才能以此為據對違規用路人進行開罰;另外也建議政府應推動行人在規畫設計的行人空間如人行道及行穿線應盡量靠右行走,避免在行人在行人空間交通打結,這樣可以減少行人停留在行穿線上的時間,從而提升安全性。
消基會強調,台灣的行人安全問題是一個多方面的挑戰,涉及交通設施的規劃設計、交通法規的訂定與執行、用路人的風險認知等多個層面,只有當所有的用路人都能遵守交通規則、正確認知交通風險並有所預防,民眾與政府共同努力,台灣的行人安全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