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提出欲發展「台灣之盾」(T-Dome)整合各式飛彈強化空防,而民間社團組織台灣北社今(11)日召開記者會強調,台灣之盾的落實與核心,除了火力外應配合更深入至全民防衛教育、媒體識讀全民化,唯有建構全民的憂患意識,才能完整達到社會防衛韌性。

民間團體台灣北社今邀請國安戰略學者陳文甲、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潘威佑、淡江戰研所副教授林穎佑及人權律師鄭家旭等人,從多方面的角度,談論台灣之盾到全民防衛教育的實踐。

教育是落實台灣之盾概念的核心,「台灣之盾」不只是防空系統,它是一場全民的啟蒙運動。它要讓每一位台灣人,無論身處學校、企業、社區或家庭,都能理解安全的意義、認識威脅的樣貌,並在日常生活中,成為民主的守護者。防衛教育不只是上戰場的訓練,而是必須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危機、如何理解自由、如何保護資訊安全。

台灣北社社長羅浚晅強調,能分辨假訊息,是資訊的防衛;能急救、防災,是生命的防衛;能理解民主價值,是制度的防衛。每一次的公民教育、民防演練都是構築「台灣之盾」的磚瓦。

國安學者陳文甲也認為,國防回歸學校不是將軍事威權重回校園,政治歸政治,而是透過專業國安、國防學者的分析,讓人民理解局勢,並抱有憂患意識。台灣之盾的構想不僅是一套防空系統,更是一個結合科技、國防教育與民主韌性的整體安全藍圖;他也呼籲政府應結合教育部、內政部等各部會,以及中央及地方共同串聯研議,並放手去做。

林穎佑也表示,台灣之盾不只是飛彈、火控上的整合,而有與盟國分享雷達情資、戰術資料鏈的合作潛力,其優勢在於若台灣的雷達系統受損,可協請合作盟國的雷達情資,遞補繼續作戰。

律師鄭家旭也以卡通哆拉A夢中的大雄與胖虎,比喻現在的兩岸關係,而確實落實台灣之盾的核心概念,就像是幫大雄長出保衛自己的方法,不需高度依賴多啦A夢;他也補充,強化國防自主不是挑釁行為,就像台灣裝鐵窗不是為了挑釁小偷。

#台灣之盾 #全民國防 #憂患意識 #國防教育 #台灣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