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公布十周年研討會於本月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考古專家除公布「海昏簡牘」的最新修復進展外,也首次發現秦漢時期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詩經》,為目前考古發現中保存字數最多的西漢《詩經》文本。

據陸媒《中新社》報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領隊楊軍在會上表示,墓中出土的《詩經》相關簡牘約有1200枚,簡上記載「詩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這不僅證明海昏簡牘《詩經》為全本《詩經》,也是秦漢時期首次發現的全本版本,更是目前出土字數最多的西漢《詩經》文獻。

報導指出,海昏侯墓主為漢武帝之孫劉賀。該墓共出土各類文物一萬餘件,這些文物展現了西漢時期的禮制規範、工藝水準與生活風貌。在紙張尚未發明之前,竹簡與木牘是古人主要的書寫載體。海昏侯墓中共出土竹簡、木牘5000餘枚,內容與文字紀錄豐富,被考古界視為珍貴的學術寶藏。

考古專家介紹,海昏侯劉賀墓西側槨出土的《詩經》簡,每枚長約23公分、寬0.8公分,以三道編繩連結,容字20至25個,內容包括經文、附註訓詁及篇末類似詩序的文字,充分展現西漢早中期《詩經》文本形態。

該批《詩經》簡結構嚴謹、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與今傳《毛詩》(由西漢魯國毛亨與趙國毛萇輯注的古文《詩經》傳本)篇數相同,但少66章。

 簡牘,取材竹木、記載文字,是紙張發明前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出土於大陸南方地區的簡牘含水率極高,脫水加固、文字信息提取是飽水簡牘修護的兩大難點。(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
簡牘,取材竹木、記載文字,是紙張發明前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出土於大陸南方地區的簡牘含水率極高,脫水加固、文字信息提取是飽水簡牘修護的兩大難點。(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

值得注意的是,海昏簡牘中除《詩經》外,還包含《禮記》、《春秋》、《孝經》等典籍,顯示當時漢武帝劉徹「獨尊儒術」政策下廣泛蒐集經籍的文化背景。此外,簡牘中亦發現約200枚《易》類文獻,其中「易占」屬於罕見的占卜類文本,為考古界前所未見。

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指出,海昏侯墓出土的簡牘文物多有糟朽、殘缺、飽水、斷裂等胎體病害,亦存在字跡模糊、變形等情況,修復難度極高。目前大部分簡牘已完成保護處理,預計將於2026年全面完成修復。

根據公開資料,西漢第九任皇帝劉賀在位僅27天即被廢黜,返回封地昌邑國,後被貶至豫章郡海昏縣封為「海昏侯」,不久去世。其家族墓地於2011年被發現,歷經五年考古挖掘,於2016年出土大量精美陪葬品,包括玉觹、玉管、琥珀臥虎、瑪瑙鼻塞等,以及重達115公斤、以黃金製成的金餅、食器與餐具,充分展現西漢貴族的華麗生活與高超工藝水準。

#詩經 #簡牘 #海昏侯墓 #西漢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