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關係緊繃、川普政府對台政策仍不明朗之際,台灣積極向歐洲拓展外交版圖。副總統蕭美琴罕見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發表演說,凸顯歐洲對台灣態度轉趨開放。德國與歐盟近來對北京立場日益強硬,專家指出,台灣正試圖抓住歐洲放寬限制的契機,形成如雪球般滾動的外交擴散效應。

綜合《彭博社》、《金融時報》與《美聯社》報導,台灣副總統蕭美琴週五在布魯塞爾罕見地向一群國際議員發表演說,呼籲歐盟加強與台灣安全與貿易關係。

雖然歐洲議會與歐盟強勢的執行機構屬於分立體系,且不主導廣泛的政策方向,但台灣方面仍成功取得比利時與德國政府,以及歐盟外交部門的批准,讓蕭美琴此行得以成行。負責籌劃行程的台灣外交部次長吳志中接受《彭博新聞》訪問時表示:「一般而言,這類訪問通常需要數月籌備,但蕭副總統的行程僅用約一個月就完成溝通,出發前幾天即獲得所有歐洲夥伴批准。」他補充說:「歐洲各首都已逐漸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

據一名知情台灣官員透露,台灣希望蕭美琴此行能為未來拜訪更多國會開啟大門。該官員因消息敏感而要求匿名。

歐盟發言人則表示,歐盟依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同時「有意維持與台灣這個理念相近的民主政體及重要經濟與高科技夥伴的密切關係」。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和東北亞事務高級分析師傑瑞米.陳(Jeremy Chan,音譯)指出:「隨著歐中外交與經貿關係持續惡化,布魯塞爾與柏林已越來越沒有理由在台灣議題上刻意避開中方的紅線。」

智庫蒙田研究院(Institut Montaigne)亞洲計畫主任杜夏特(Mathieu Duchâtel)表示:「對台灣來說,希望能抓住歐洲放寬限制帶來的機遇。這是一種雪球效應……也是透過實際互動所產生的連鎖效應。」

德國雖稱蔡英文此行屬私人訪問、未安排官方會晤,但此舉仍顯示柏林對北京態度轉趨強硬。這一轉變源於德中關係惡化,及歐洲日益認識到台海穩定對貿易與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深顧問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多年來,德國政府處理台灣事務時極為謹慎。蔡英文2020年連任成功時,柏林拒絕表達祝賀。但隨著中國升高對台灣的壓力,並企圖將自身的一中政策定義強加給其他國家,近年來德國的立場也有所改變。」

#台灣 #歐洲 #歐盟 #布魯塞爾 #台灣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