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軟銀集團於11日公布最新財報,並宣布已在10月全面出售所持有的3210萬股輝達股票,套現約58.3億美元。雖然軟銀財務長後藤芳光強調,出售目的主要是為擴展AI相關投資籌措資金,但此舉仍引發市場對人工智慧產業可能出現泡沫化的疑慮。

軟銀出清輝達 籌資轉向OpenAI

後藤芳光在財報說明會上指出,軟銀對OpenAI的投資規模相當可觀,計畫透過旗下的願景基金,在今年12月再追加出資225億美元,屆時累計投資總額將達到347億美元,成為持股約11%的OpenAI大股東。由於投資金額龐大,軟銀選擇出售部分輝達持股以籌資。

回顧2019年,軟銀曾以約40億美元投資輝達,最終實現淨利30億美元,若當年未出清持股,按照當前股價計算,其潛在帳面收益將超過2400億美元。此次出售,使市場再度關注軟銀的長線投資策略與風險評估取向。

專家:兩大風險驅動軟銀決策

著名股評人胡孟青分析指出,軟銀決定出售輝達股份,背後反映了對兩項關鍵風險的考量:一是大陸推動科技自主發展對輝達構成的潛在挑戰,二是AI產業可能出現的資本泡沫。她認為,隨著大陸加速在半導體及AI領域實現「自主化」,輝達在全球AI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面臨結構性威脅。

由於美國政府針對晶片出口的管制趨嚴,限制輝達向大陸銷售最先進的AI晶片,迫使陸企尋找國產替代方案,北京當局則全力推動本土GPU與AI晶片產業發展,透過政策補貼、國家大基金及政府採購計畫,積極扶植國產品牌。

胡孟青指出,大陸採用國產晶片已成為政策導向,這不僅保障了本土企業的市場需求,也形成了良性資金循環,促進技術持續升級,這代表大陸技產業正從被動追趕轉為主動創新,輝達可能因此喪失全球最大AI應用市場之一的市占。她分析,軟銀選擇提前出清輝達股票,正是對地緣政治與產業風險的一種前瞻性避險行動。

#輝達 #軟銀 #美國 #晶片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