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針對「台灣有事」的發言,引發大陸強烈不滿,雙方外交爭端升溫。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高市早苗的談話對台灣的意義,要看站在哪個立場;不過真正的檢驗不在說了什麼,而是「說完之後做什麼」。他認為應務實冷靜地看此事件,台灣的最佳回應,就是低調致謝、並務實深化合作。
高市早苗7日在國會答詢表示,若大陸武力攻台,可能演變成「存亡危機事態」。而依據日本安保法規定,遭遇存亡危機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條件,這代表一旦美軍因台海局勢遭到攻擊,日本自衛隊可武力介入對大陸的行動。
該言論也讓大陸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相當不滿,並在8日深夜於社群媒體X上發表具威脅性發文「斬首說」,這引發日本政府抗議。但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10日的記者會上又表達強烈抗議,痛批日本粗暴干涉大陸內政,中、日兩國外交硝煙升溫。
翁履中11日在臉書撰文分析,高市早苗的談話對台灣的意義,要看站在哪個立場;若是抗中強硬派,高市的強硬的表態無疑是少見的正面訊號;若東亞需要降溫、避免誤判,台灣面對日本就成了兩難,「朋友力挺不能不領情,但也不能過度渲染。」
翁履中也表示,務實冷靜地看日本,台灣得明白,對日本社會而言,「守護日本」與「介入台灣」是兩個完全不同層級的社會動員,政治正當性的門檻也截然不同。相較於東亞的各國,日本確實擁有讓解放軍不能小看的軍事實力,但要不要、能不能為台灣承擔戰略風險,最後仍取決於「法制、能力、民意」的交集,而不是一句政治宣示就能定調。
面對此狀況,翁履中也指,台灣更該做的是把各國的「善意」轉成「可驗證、可持續」的合作,「至於日中走向,短期不致失控,經貿互賴仍在,中方明年主辦 APEC 的『降噪需求』也在,但政治互信的消耗已經發生。」
最後,翁履中強調,真正的檢驗不在說什麼,而在說完之後做什麼,是轉趨溫和維持管控,還是持續強硬向前推?他也分析,以目前氛圍看,日本主流民意仍偏向「降溫管理風險」而非「硬碰中國」;台灣的最佳回應,就是低調致謝、務實深化合作,讓朋友的支持轉化為務實可行的戰略韌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