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12日在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數學的真諦在於深刻思想與完美邏輯。對數學的興趣,源於對宇宙奧祕的好奇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培養頂尖數學人才、做世界一流數學研究,需要摒棄浮躁之風,潛心治學,回歸科學精神的本真——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探索以及對自然之美的追求。
丘成桐表示,近年來,大陸數學學科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一批本土成長起來優秀年輕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嶄露頭角。肯定成績同時,也要看到在原創性研究、頂尖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不少提升空間。
丘成桐認為,當前,一些科研人員將獲取各類人才計畫頭銜,即所謂的「帽子」,視為學術生涯的主要目標。一些大學院校、科研機構以「帽」取人,依賴「帽子」評價人才,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有潛力的年輕人跟風,選擇相對容易發表論文的研究方向,難以沉下心來攻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難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容易造成學術資源配置失衡,也會影響學術生態健康發展。
丘成桐稱,健康的學術生態,關鍵在於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和自由探索氛圍,鼓勵科研人員從事具有挑戰性原創研究。一流學術環境意味著扎實的學術積累和持續的人才產出,而只有一流學術環境才能造就一流人才、獲得突破性成果。要建立長周期的評價體系,以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作為衡量標準。同時,也要保障青年學者的研究條件和相對良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安心從事研究。
丘成桐強調,頂尖數學人才,應該具備廣博知識儲備和深厚人文素養。如果把真理比作一座高山,文學、歷史、哲學與數學就是從不同視角來看這座高山。不同學科之間是相通的,都是在探索真理與自然之美。回顧數學研究與發展歷史,很多偉大數學家都受到文學、藝術啟迪,數學領域重大突破也往往源於數學家廣博視野和跨學科思維能力。如果有數學天賦年輕人很早就被限制在狹窄研究方向上,缺乏對相關學科乃至人文藝術基本瞭解,就容易墨守成規,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丘成桐呼籲,沒有科學文化沃土,培養不出偉大科學家,更難以產生開創學科新方向的大學問家。對中國人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很好的土壤。要鼓勵學生閱讀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經典,提升思想境界。同時,注重傳授學生重要數學思想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脈絡,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美,感受數學創造的魅力。只有培養出既有專業深度又有人文廣度的學者,大陸數學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丘成桐建議,培養數學人才,需要高瞻遠矚戰略定力。要勇於打破「帽子」崇拜,重塑評價體系;要改革教育模式,激發學生興趣;要構築健康的學術生態,摒棄功利引才;要注重人文修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條路需要持續的投入與耐心。期待各界共同努力,讓中華大地成為培育數學英才沃土,讓大陸數學研究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