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正於巴西貝倫展開,台達電已連續18年參與,2025年照樣不缺席。為呼應大會主題之一「氣候調適」,今年首度以「AI for Green」概念切入,預計帶著「AI加速珊瑚辨識」與「LEED AI教學助理」兩套科技技術參加主題論壇,分享如何加速珊瑚復育和綠建築應用。未來願意「技術輸出」給全球夥伴,攜手減緩氣候變遷衝擊。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揚乾指出,基金會過往在峰會舉辦過32場活動,今年是再度取得於COP30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舉辦周邊會議的資格。會分享如何運用創新科技、AI應用與跨界合作,推動珊瑚復育成果,落實海洋保育的研究與應用。
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今年加入永續AI聯盟,倡議Green AI概念,提升算力能效同時降低碳排。本次氣候峰會將以『AI for Green』,在17日與19日談判區舉辦兩場主題論壇。
其中之一是報告「運用AI加速珊瑚辨識與生物多樣性的資料庫建構」,推進關鍵物種保種。其二是建築減碳方面,預計發表台達電今年自身開發的「LEED AI教學助理」,提供人機共學的客製化輔助,協助學員有效掌握永續建築核心能力,快速利用新標準中的減碳與生物多樣性指標,「這是華文圈首次運用AI在綠建築教育的案例。」
對第一場AI加速珊瑚辨識,張揚乾說明,過去到水下觀察保護的珊瑚,都是敲上來看,不確定的話,就用電子顯微鏡觀看,還不行就送分子生物所,但做 DNA 全基因組,又貴又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推展 AI 這一塊,希望能夠協助研究人員,很快的知道要保種的品項。
郭姍姍補充,讓 AI 去做辨識,可以看出這個珊瑚生長或者凋亡的情況,辨識出那裡邊受傷或受損,而這些都是比較難從肉眼或一般工序執行。
不過張揚乾坦言,AI雖可以加速分類,但的確需要做一些訓練。台灣累積快 50 年珊瑚的照片,從遠景、中景、近景、珊瑚口、珊瑚蟲都有,就可去訓練 AI。
完成後這些成果就可以給第一線拿去用,以後只要帶著微距的相機,在水下就可以立刻知道是那個種類。台灣現在列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紅色名錄的珊瑚物種有100 多種,張揚乾昭示,會儘快把這個資料庫建置起來,讓研究人員參酌,目標希望能夠保種300種,是台灣的一半以上。
至於這次去COP30分享這兩個科技技術,如何進一步給各國應用或合作?郭珊珊則舉例,前兩年台達開始在 COP 介紹科技加速珊瑚保育的時候,有提一套解決方案,當時沒有想到台下有新加坡國家公園的人,且剛好它們就有一個復育十萬株珊瑚計畫要執行。
國家公園就來找他們,後來台達電果真就把這套技術輸出給新加坡。且協助這個十萬株計畫同時,也讓台達認識保育專家珍古德教授,有了今年來台灣海科館一起種珊瑚的因緣。郭珊珊說:「這就是個循環,你可以說不知道會遇到誰,激起甚麼樣的火花。」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