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導,大陸山東近日調整省內唯一水下文物保護區範圍,將來遠艦遺址、靖遠艦遺址納入其中,並更名為「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至此,大陸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威海灣發現的3艘甲午沉艦遺址,全部納入水下文物保護區範圍。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出,水下文物保護具有分布廣、區域大、監管難等特殊性,為已探明的水下文物密集區整體劃區進行預防性保護很有必要。
記者瞭解到,本次調整不僅擴大了保護區範圍,更提出明確的保護要求,即在水下文物保護區內,禁止進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撈、爆破、建設工程等活動。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結束130周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最後一場海戰在威海灣發生,北洋海軍戰敗,多艦沉海,後全軍覆沒。
2017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大陸多個考古單位聯合組隊開展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專案,調查保護埋藏海底百年的北洋海軍戰艦遺址。
水下考古最先發現定遠艦沉艦遺址。定遠艦為北洋海軍兩大主力鐵甲艦之一,屬當時世界先進戰艦。1895年,在敗局不可挽回之際,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忍痛下令炸毀定遠艦,以免資敵。
2022年1月14日,山東省政府公布第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區,將「威海灣一號沉艦遺址」(即定遠艦遺址)列為水下文物保護區。同年,大陸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威海灣又確認發現來遠艦遺址、靖遠艦遺址,兩艦均為北洋海軍主力巡洋艦。
2023年,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專案宣告結束,除發現確認3艘沉艦遺址外,還提取3000餘件重要文物。大陸甲午戰爭博物院首席專家馬駿傑說,這次水下考古為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證據,揭示並補充了甲午戰爭的諸多細節。
大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周春水表示,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專案,與2014年至2021年在遼寧省黃海海域開展的甲午沉艦遺址考古工作,共同組成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成果最豐碩的海戰遺址考古專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