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年約有兩百萬人造訪,而其中相當多數的遊客,都是為了一睹鎮館之寶「翠玉白菜」風采。儘管官方並未公布確切數據,但館內長長的排隊人龍已充分顯示其受歡迎程度。
CNN報導,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表示:「照片上看起來沒那麼特別,但在真實燈光下,這顆白菜的色澤與質感都更吸引人。」翠玉白菜的形象如今早已遍布各式紀念品、玩偶與模型,成為台灣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之一。
這件雕刻作品原為清朝宮廷文物,與故宮博物院多數館藏一樣,曾收藏於北京紫禁城,後在中國內戰期間輾轉運抵台灣。儘管北京與天津的博物館亦擁有類似的玉白菜,但唯有這一件能享譽全球。
台灣大學藝術史教授許雅惠(Hsu Ya-hwei)指出:「這件作品能脫穎而出,除了玉質本身色彩變化迷人外,雕刻技巧也恰到好處。材質與工藝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它的獨特之處。」
許教授解釋,翠玉白菜的象徵意義也是魅力所在。據傳它是清朝光緒帝后妃的嫁妝之一,因此被視為「純潔、豐饒與多子」的象徵。儘管部分學者質疑昆蟲是否真代表子嗣、或此物是否確為嫁妝,但這一浪漫想像早已深植人心。
1912年清朝滅亡後,翠玉白菜被發現於紫禁城一個彩釉花盆中。後來在北平故宮博物院展出時,策展人將花盆移除以提升觀賞效果,1928年首次公開展出便引發轟動。
隨著戰火頻仍,這批珍貴文物在1930年代陸續被運往各地避難,甚至藏於寺廟與山洞中。國共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將約七十萬件文物運至台灣,成為今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重要館藏。
翠玉白菜自此名聲大噪,1968年更登上中華郵政發行的郵票,印量達三百五十萬張。與「肉形石」及「毛公鼎」並列為故宮三大鎮館之寶,導覽員甚至戲稱三者組成「酸菜白肉鍋」。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翠玉白菜的藝術價值被高估。由於缺乏文字記錄,至今仍不清楚誰雕製、誰委託、誰收藏。因此,文化部僅將其列為「重要古物」(Significant Antiquity),而非「國寶」(National Treasure)。
為確保安全,翠玉白菜被展示於強化玻璃櫃中,並以細繩固定,以防台灣地震造成損害。展出或出國借展時,文物會被放入專屬容器與防震木箱,警方與館員全程護送。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