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13日將赴立院報告並備詢。央行書面報告指出,長期以來,台灣所得不均度較主要經濟體低,央行採取貨幣等政策有助於緩和所得不均情勢,但同時認為採取財政政策,例如租稅措施等,其實更有效。

財委會13日針對「經濟成長讓全民共享:政府如何縮短所得差距暨改善相對貧窮化之對策」進行專題報告,邀請央行等部會首長與會,央行副總裁嚴蔥大受邀出席,央行書面報告先公布。

央行指出,在新冠疫情後,台灣經濟成長優於主要經濟體,物價亦屬穩定,疫後台灣經濟穩健成長,帶動全民薪資成長增速,且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擴增,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台灣人均GDP達37,827美元,較2019年增加11,834美元,受惠AI等需求熱絡,台灣人均GDP全球排名由2019年的41名上升為今年的35名。

央行指出,長期以來台灣家庭所得以每戶衡量的分配不均度略升,但與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分配不均度較低,且台灣每戶及每人Gini係數(判斷所得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長期低於0.4的國際警戒線,目前台灣為0.277,低於大陸的0.47、美國0.47、新加坡0.44、英國0.33、南韓0.32等經濟體。

央行認為,當總體經濟金融不穩定,如經濟衰退、通膨大幅上揚及金融危機等,對低所得者、弱勢族群等衝擊很深。央行基於法定職責,因應經濟金融情勢變化,適時採行妥適貨幣、信用與外匯政策,維持經濟金融穩定,以及善用其他職能(如提升金融包容性、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加強金融知識與教育、健全支付系統發展等),均有助於緩和所得不均情勢。

但央行同時認為,為減緩所得不均,採取財政政策(如租稅措施及公共移轉支出)及結構性政策(如教育政策、勞動市場政策)等,應會更直接且有效。

央行也舉例,例如政府提高最低工資,並增加移轉支出,將社福資源合理分配予低所得家庭,且強化租稅之重分配效果,均有助改善家庭所得差距。

#所得 #央行 #財政政策 #主要經濟體 #租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