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被視為「吃電巨獸」,隨著美國AI產業快速擴張,能源需求面臨巨大挑戰。摩根士丹利(大摩)發布報告示警,到2028年,美國潛在電力缺口可能高達44吉瓦(GW),相當於44座核電廠的發電量。報告建議,可將現有比特幣礦場改造為AI運算中心,藉此快速填補電力缺口。
美國資料中心電力需求暴增 缺口恐達44吉瓦
財經網站ZeroHedge報導,大摩策略師伯德(Stephen Byrd) 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如果不透過天然氣渦輪機、燃料電池或改造比特幣礦場等方式提升供電能力,美國能源系統將難以支撐AI產業的快速擴張。
截至2028年,美國資料中心總電力需求將達69吉瓦,其中10吉瓦來自在建資料中心,另15吉瓦可透過現有電網接入,但仍存在約44吉瓦缺口。這一數據比去年12月的36吉瓦預測更高,凸顯能源供應吃緊問題。
為了應對電力供應短缺,大摩提出多項「Time to Power」(快速接入電力)方案,假設全面落實,到2028年美國電力缺口可縮減至約20%,即13吉瓦,但仍相當於13座核電廠的發電量。
報告列出了幾種潛在解決方案包括:
﹡渦輪機專案可新增約 15 至 20 吉瓦電力
﹡燃料電池公司 Bloom Energy 可貢獻 5至8 吉瓦
﹡現有核電廠為資料中心提供直接電力的交易可帶來約 5 至 15 吉瓦的電力
此外,現有比特幣礦場總計約20吉瓦潛在容量,可轉化為10至15吉瓦供應,是快速彌補缺口的可行途徑。
比特幣礦場改造AI資料中心成熱門方案
報告指出,比特幣礦場改造為AI資料中心在執行速度和風險控制方面具優勢,市場認可度高。Bloom Energy燃料電池系統也被視為可靠的快速供電方案,有助於公司出貨量成長。大摩預期,未來「Time to Power」模式將多元化,涉及獨立發電商、渦輪機製造商及能源公司共同參與。
AI運算與能源轉型的價值潛力
短期重點仍在保障地面電力供應。比特幣挖礦設施轉型為AI運算中心,可幫助彌補電力缺口。目前業界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
新型雲端模式(New Neocloud):以IREN為代表,礦企自建資料中心後,將算力設施短期租賃給大型雲端服務商或企業客戶,例如與微軟簽署五年租約。
REIT終局模式(REIT Endgame):由礦商建造「帶電外殼」(即除晶片與伺服器外的基礎設施),並與雲端公司簽長期租約,如APLD與雲端服務商簽訂15年租約
大摩結論認為,這兩種模式都具備可觀的價值創造潛力,展示傳統加密貨幣基礎設施轉型為AI運算領域的可行路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