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發布統計,台灣每5分之人口飽受失眠之苦。不少失眠族試圖避免服用藥物,從日常生活著手,然而即使在飲食、寢室環境、遠離3C裝置、固定就寢時間等方面下工夫還是睡不著,苦惱非常。學界最近在這方面有了新的研究成果,睡前聆聽特定種類的音樂大約1小時,能收到很好的助眠功效,50歲以上中老年人口改善效果顯著。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中國大陸寧夏師範大學最近在美國知名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成果直言,考量人們對於長期服用助眠藥物的憂慮,音樂是深具前景的非藥物療法,能夠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

寧夏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0項相關研究結果,總共涉及602名接受音樂療法的成年人,多數的治療方式是被動聆聽節奏緩慢的純音樂或古典樂,演奏速度為每分鐘60至80拍,每次持續20分鐘至60分鐘。有些失眠受試者只接受1次療程,有些療程長達3個月。

讓大腦「降速」

科學家發現,整體平均差異值僅-0.79,這代表音樂療法改善患者失眠症狀的成效達到「中度至顯著程度」。不過,10項進行分析的研究之中有2項可能受干擾因素影響而有所偏頗。雖然如此,研究團隊認為音樂可影響大腦調節情緒的方式,並改善老年人睡眠障礙中常見的「情緒波動」。已有研究證實音樂能降低皮質醇濃度、減緩心率與呼吸頻率,進而放鬆身心,並幫助入睡。

研究團隊總結,音樂或許還能幫助失眠者建立新的「睡眠心理聯想」,藉此取代原本干擾睡眠的不良習慣。這項結果也需要更大規模、更嚴謹、追蹤時間更長的後續研究,方能進一步評估音樂療法的精確成效。

此前早有研究顯示,音樂有助於鍛鍊注意力集中、緩解頭痛、控制慢性疼痛的作用。不同頻率的音樂會引導腦部執行特定功能,例如警報、尖叫等高頻聲音會觸發腎上腺素分泌,讓人們做好採取行動的準備。低音符、調子較低的低頻音樂,則有助於大腦運作「慢下來」。一般而言,熄燈後到入睡,大約需要10分鐘到20分鐘。夜間醒來或睡不著不見得是失眠,有可能受到其他健康因素影響,例如癌症、中風、不孕。

#失眠 #古典音樂 #音樂 #非藥物 #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