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重要性扶搖直上,經濟表現亮眼。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但卻隱藏著結構性的矛盾現象,包括新台幣長期被低估等問題,被稱為「台灣病」或「福爾摩沙病」。
報導認為,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過時,不但造成房價高漲,也讓食物、能源都仰賴進口,並導致台灣ㄧ般民眾無法享受經濟成果。
台灣受益全球對晶片的強烈需求,使台灣出口在五年內大增三倍,帶來史上罕見的巨額貿易順差,今年十月單月貨品貿易順差高達226億美元,年化後相當於GDP(經濟成長率)的31%,是歷史新高。
觀察今年以來台灣經常帳順差也達GDP的16%,遠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理論上,出口飆升會推動貨幣升值,但報導認為,台灣央行長期壓抑新台幣匯率,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形成類似「荷蘭病」的經濟現象。
新台幣被嚴重低估55% 居全球之冠
報導引用衡量匯率偏離基礎價值程度的指標「大麥克指數」指出,新台幣兌美元的幣值被低估55%,為全球調查中最嚴重者,此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匯率模型亦顯示,新台幣自2008年起平均被低估約24%。雖然台灣央行強調僅是「順勢調節」,但外匯存底已從1998年的900億美元,攀升至近6000億美元,占GDP七成以上,呈現長期單向增加的情況。
而台灣金融體系亦潛伏風險。過去央行會將外匯順差投入海外,但自2012年起增速減緩,改由壽險業大量配置海外美元資產,然而,由於保單以新台幣計價,若新台幣突然升值,美元資產價值將大幅縮水,形成嚴重的幣別錯配。經濟學家預估,未避險部位可能高達200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GDP 的四分之一,具有「太大而不能倒」的風險。
央行長期壓低匯率 背後原因一覽
報導提及,台灣央行長期壓低匯率,分析背後原因也包含國安考量。由於台灣外交孤立、非IMF成員,外匯存底被視為面對危機時的重要防線。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成功經驗,使政策更難鬆動。
況且,出口業者也普遍反對新台幣升值,特別是低技術製造業與晶片大廠,然而外部壓力正在增加,今年5月傳出美國要求台灣升值,新台幣兩日內大漲9%,顯示匯率對外力極為敏感。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